门巴族
- 中文名
- 门巴族
- 分 布
- 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等
- 语 言
- 门巴语
- 文 字
- 通用藏文
- 信 仰
- 苯教和喇嘛教
目录
根据
西藏和平解放前,在门巴族社会中,封建农奴制统治与门巴族原始村社组织同时并存。对于三大领主来说,领主是领地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如土地、山林、草场、河流的最高所有者,领地范围内的门巴族全体民众是领主的农奴,而对于墨脱地区村社组织的门巴族居民来说,村社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由集体占有,村社内部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和阶级对抗,民族内部贫富悬殊不大,阶级分化不明显。在门巴族传统社会中,封建农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组织形式来推行封建农奴制的,封建农奴制与门巴族的原始村社结合形成了一种复合社会形态,这是门巴族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
西藏三大领主为强化对门巴族人民的统治,在门隅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统治机构。西藏和平解放前,门巴族地区被划分为若干个“措”或“定”的行政单位(相当于县下边的区)。墨脱划分为5个措,门隅划分为32个“措”或“定”,在“措”或“定”的基础上设有四个“宗”,即江噶尔、森格、德让和达隆宗。江噶尔宗宗本由错那宗任命;森格宗宗本由江噶尔宗本兼任;德让宗和达隆宗宗本由达旺寺扎仓会议任命。
错那宗本,可以委派门隅部分地区的楚巴(税官)。楚巴直接向宗本负责。楚巴不仅收税,还有行政和司法的职能。楚巴实际上成了宗本的代理人,楚卡(收税处)就是宗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基层政治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门隅各措(定)没有措本的设置,各措有一至二名“根保”(有的地方叫提根)。根保要听命宗本和楚巴的差遣,传达农奴主的旨意,推派差赋和乌拉,调解民事纠纷和处理村内行政事务。根保3年一任,一般是在上年岁的差巴中轮流担任。根保之下,设一“格米”,为根保干一些送信跑腿方面的杂务,由差巴轮流担任,经常轮换。
西藏地方政府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在门巴族地区清查户籍,支派乌拉,征收赋税,行使司法权力。
门巴族以村落为单位聚居,在一个村落内包含有若干父系家庭。早期的氏族血缘纽带已经破裂,地缘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成为政治和经济基础,门巴族的村社公有制就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门巴族村社有明确的地域界限,村社与村社之间通常是以山脊、河流、溪涧为标志,彼此不可随意侵越。村社占据的地域称“基萨”,意为“公地”,在村社基萨范围内的土地、草场、山林和荒地归村社公有,村社内的个体家庭只有使用权和使用继承权,没有买卖权。绝嗣者的土地仍归还村社公有。封建农奴制确立以后,由于整个门隅和墨脱归属不同领主所有,原先分配给村社成员的土地、草场等也随之成为领主的份地,收入不再完全归村社成员所有,大部分以支付差赋等形式被领主无偿占有。
每一个村社组织都有一个村社长,门隅门巴族称之为“格琼”,墨脱门巴族称之为“学本”。村社长由全体成员民主推举产生,一般是推举办事公道、能说善辩、在群众中有威信的人担任,任期一年。格琼和学本没有特权,没有薪俸,平时同村社成员一样地参加劳动,一样地交纳差赋劳役,是村社平等的一员。在门巴族地区实施封建农奴制统治以前,村社长替代了氏族头人而行使地缘公社头人的职责,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主持村社的生产、分配,协调村社内部事务,执行习惯法,代表村社对外联络与谈判等。待到实施封建农奴制统治以后,复合的社会形态,又使村社长增加了负责传达官家领主等指令,组织交纳差赋劳役等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门巴族地区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广大门巴族农奴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门巴族主要聚居地得到了全面落实。林芝地区墨脱县是以门巴族为主体的边境县,县的历届主要领导都由门巴族担任。林芝县排龙乡是门巴族在林芝县的集中聚居区,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专门成立了林芝排龙门巴民族乡。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是最早建立门巴族自治政权的地区,为了加强该地区的管理和扶持力度,撤销了勒布区的建制,成立了勒布办事处,仍下设麻玛等4个门巴民族乡。从地方到全国的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中,都有门巴族的代表和委员,直接参加国家和地方管理。
在门巴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中,原始宗教信仰、本教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互融共生、杂糅并存,是门巴族宗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本教是门巴族的古老信仰。门巴族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精,水有水怪,风雨雷电、地震水灾、乃至人的生老病死都有超自然的神灵在左右驱使。为免灾祈福,人们敬奉鬼灵,供献牺牲,举行各种繁缛的巫术活动。
在门巴族的宗教观念中,把宇宙分为3层境界,即天上、地上和地下。与此相应的神鬼是“拉”、“赞”和“鲁”。宇宙的最高层是“天”,是天神“拉”的住地。天界的“拉”们为保护人类可以离开天界来到人间,住于山巅,称作“格拉”。宇宙的中间层是空间和大地,是“赞”居住的地方。“赞”是对游神厉鬼和精怪的总称。在门巴族的信仰观念中,空间充斥着“赞”。山川、峡谷、草木等也都附着“赞”。“赞”有善、恶之分。地下是宇宙的最底层,是“鲁”神居住的地方。人们认为,江河、泉水、湖泊等是“鲁”神栖身的处所,在水中生活的鱼类、地下穴居的动物如蛇、蛙、虫等都是“鲁”神的化身。
门巴族对神山圣水十分崇拜,每年在夏季和冬季都要转神山和神湖。
门巴族的巫师种类繁多,根据职能的不同,可分为驱鬼巫师和请神巫师。驱鬼巫师有“顿龙肯”和“巴窝”,由男性充任;请神巫师有“巴莫”和“觉母”,由女性充任。
门巴族在信仰原始宗教和本教的同时,还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和格鲁派在门巴族地区都有影响,现在以格鲁派影响为最大,是门巴族信奉的主要教派。
随着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传入,一座座佛教寺院在门巴族地区相继建立,一批批僧人应时而生。至20世纪50年代,门隅地区已有佛教寺院及经堂40余座,僧人近千人,墨脱有寺院和经堂近40座,僧人300多人。门隅影响较大的寺院有达旺寺、工巴则寺等。
在日常生活中,门巴族的主食主要有荞麦饼、玉米饭、大米饭和鸡爪谷糊。玉米饭是墨脱门巴族的主食。鸡爪谷,谷穗形似鸡爪,故得名,产于墨脱和珞瑜地区。
门巴族的音乐歌体有萨玛体、卓鲁体、加鲁体和喜歌体等。
萨玛歌体多用于节庆、婚礼、亲朋欢聚等场合。在敬酒时演唱,故又称为萨玛酒歌。
卓鲁意为牧歌,相传是由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创作的,流行于门隅地区。卓鲁体曲调舒缓宽广、高亢而绵长,除牧人在生产劳作时歌唱外,还用于叙事诗的演唱。加鲁意为情歌,曲调细腻而流畅。
喜歌体以卡萨喜扎为代表,曲调活泼欢快。门巴族的传统乐器有“里令”(双音笛)、“塔阿让布龙”(五音笛)、“基斯岗”(竹口琴)和牛角琴。
门巴族的舞蹈最有特点的是“巴羌”、“颇章拉堆巴”和牦牛舞等。
“巴羌”意为跳神舞。舞蹈多模拟鸟兽形象,有牛舞、猪舞、鸟舞、犬舞、大鹏舞等,主要在宗教祭典和仪式上表演。
“颇章拉堆巴”意为贺新房,这是门隅门巴族在新房竣工时跳的一种欢快的舞蹈,表演者边舞边歌,表达对新房的赞美,对房主家的祝福。
牦牛舞表演时模拟牦牛的各种动作,形象逼真,富于情趣。人们在农闲、节日和喜庆时节还跳圆圈舞、嬉戏舞以娱乐。
门巴族戏剧俗称门巴戏,是在门巴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萌生、成长起来的民族艺术之花。
门巴戏保留了戏剧的早期形态。表演时,戴不同的动物形象假面具,还要身披不同的饰品,多以动物的皮革、羽毛披挂在身,表演中模拟各种动物的姿态和动作,人物道白很少,跳时不唱,唱时不跳。使用的乐器是巫师跳神时的鼓和钹,只有一人击打乐器,没有固定的戏班和专职演员。戏剧的表演形式十分粗犷和古朴,保留着早期戏剧的古老面貌。门巴戏的传统剧目还有《卓娃桑姆》和《诺桑王子》等。
2006年5月20日,山南门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墨脱门巴族以十二月为岁首。从藏历11月开始,人们就做过年的准备。大年初一早上鸡鸣第一遍时,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问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奶酪、“邦羌”和鸡蛋煮制的饮料。从初二开始,门巴族以村寨为单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轮流去各家聚餐。这期间,人们除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举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体育竞技和游戏活动。
门隅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节庆日子。新年前夕,家家户户大扫除,用面粉调成糊状,在门、墙和椽条上面涂各种吉祥图案。12月29日除夕之夜,各家均要喝一种用面团、肉块等9种食物煮的粥,以示生活富足。许多人家还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内装炒青稞、糌粑面等物,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主妇争相早起,抢先到平常汲水的地方背回第一桶水,认为新年最早背回的水是雪山顶上狮子流下来的奶汁,象征财富,谁背到第一桶水最吉利。初一合家欢聚,不走亲串户。从年初二开始,人们走村串户,探亲访友,相互道喜。到别人家串门时,妇女必须走在前面先进屋,切忌男子先串门进屋。门巴人认为,新年时来客是妇女,预示着家中猪牛会多生母畜,是六畜兴旺的好兆头。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还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节日期间还有一个大型活动,就是门巴戏的演出。各村寨都有业余戏班,届时演门巴族传统剧目《阿拉卡教父子》和《卓娃桑姆》等,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去观看,甚为热闹。藏历十五日,是整个节日的最后一天,全村男女集体聚会,共同分享各家准备的美味食品。家家房顶上竖立旗杆,悬挂经幡,祭天祈福。
门巴族青年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女子在十六七岁,男子在十八岁左右,男女之间便可自由交往。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有了感情后,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便可请媒人或由父母亲自去对方家提亲。一般是找与自家关系好、能说会道、有一定威信的人充当媒人。去时带上几竹筒酒和数条哈达,给对方家倒“喜尔羌“(求婚酒)和敬献哈达,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喝酒并收下哈达,然后择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后一般要半年或一年以上才能结婚。
结婚之日,迎亲人着节日盛装,带着哈达和青稞酒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娘家送亲人有舅、姑、兄弟等亲戚,新娘父母不随队伍前往,由男家派专人来迎接。迎亲途中男方家要敬女家3道酒,有专门安排的敬酒人在路旁恭候。新娘到男家后即被带入内室,脱去从娘家穿来的衣服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准备的一套东西,表明新娘从此属于婆家人。换好衣后新娘和新郎入座,乡亲们向一对新人和娘家客人献哈达、敬酒,唱诵颂词和吉祥歌。婚礼第二天,娘家以舅父为主的客人借口酒不香浓、敬酒女无笑颜为由开始发难,挥舞拳头捶打桌子,掀翻酒碗杯盘,责骂男家,婚礼出现戏剧性的场面。男家会急忙端上好酒好菜,向娘家人赔罪,请求原谅,闹剧最后以舅父接受男家的“赔罪酒”而平息。婚礼第三天,新郎家要为新娘的父母及亲属在一个专门的房间设丰盛的酒宴,一边喝酒吃饭,一边商量新娘何时落户夫家。娘家客人在酒宴上要给新娘送些钱物,舅父及父母依次劝慰女儿,教训女婿。临近傍晚时,酒女和歌女手捧大碗酒,边歌边舞给娘家人敬“杂羌”(送行酒),这时新娘的亲属们挥舞着哈达,唱起急促的短调“回去歌”,蜂拥而上,将新娘从婚宴上抢走。新郎的亲属们也挥舞着哈达,唱着“归来歌”,急忙追出门外去抢夺,最后由媒人出面才能平息“风波”。婚礼期间,人们饮酒狂歌,欢跃舞蹈,通宵达旦。
妇女怀孕后,仍从事劳作和家务。门隅妇女过去必须回娘家生第一胎,现在仍以在娘家生孩子居多。墨脱门巴族在哪里生第一胎由生育妇女决定。妇女生产时,由老阿妈或家人接生。孩子出生后,乡里四邻、亲朋好友携带蛋、肉、黄酒等前来祝贺,但来人不能进产妇的屋子。
孩子的命名仪式一般在出生3日后举行,多请喇嘛或扎巴取名,也可由家中的长者取名。请喇嘛或扎巴取名,孩子的名字大都与宗教有关。家人取名,名字表现的是长辈对孩子未来寄予的美好期望与意愿。
门巴族的葬式有土葬、水葬、火葬和天葬,还有少量的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
仓央嘉措(1683~?),西藏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出生于藏南门隅之宇松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只在和母亲艰难度日。1697年,仓央嘉措被第巴·桑结嘉措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被接到拉萨,法名是阿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人,是第巴桑结嘉措一手制造的政治斗争的产物,最后又成为第巴桑结嘉措与其政敌斗争的牺牲品。此时,西藏的政局发生变动。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败,第巴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杰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由桑杰嘉措所拥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据说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时年24岁。有的记载中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藏印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
仓央嘉措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创作的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仓央嘉措的情歌多是六言四名的“谐”体诗歌,内容纯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民歌风味,在民间广为传诵。
索卡尔瓦(生卒年不详),17世纪中期门隅地方都落首领。他在当地威望很高,被民众尊为“第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大权期间,曾派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回家乡门隅,加强对该地的统治。索卡尔瓦积极配合梅惹喇嘛施政,有力地支持了西藏地方政府,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西藏的统一。1656年以后,同意由西藏地方政府派两名行政官员协助管理门隅政务,对门隅地区归属西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格桑(1941~),西藏错那人,全国劳动模范。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任错那乡党支部书记以后,坚持改革开放,利用本地半农半牧、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走多种经营、共同致富的道路,当年全乡人均收入即达800多元,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所取得的成绩,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次仁央吉:女,门巴族。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表演本科班毕业。歌手、主持人、演员。 2008年比亚迪FO汽车广告、北京现代汽车广告。2008年参演电影《兄弟》。2009年参加CCTV祖国60华诞《盛世和谐少数民族大联欢》。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