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藏文古籍中,“阿里”一词是9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的。如果说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则是“屋脊上的屋脊”。这里离天很近,云层很低。大地辽阔,雪山延绵,湖泊空灵。阿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地域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1962年,中国实施对印自卫反击战,阿里处于西线主战场。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行政区划设置为7县、7镇、37个乡、141个村(居)委会。
中文名称
阿里地区
外文名称
Ngari Prefecture
行政区类别
地区
所属地区
中国 西藏自治区
下辖地区
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
政府驻地
噶尔县狮泉河镇
电话区号
0897
邮政区码
859000
地理位置
西藏西部
面积
30.4万平方千米
人口
95803人(2010年数据)
方言
藏语
气候条件
高原气候
机场
阿里昆莎机场
车牌代码
藏F息

目录

啊
名称由来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其称呼各异。9世纪前被称为“羊同”,元代称“纳里速古鲁孙”,明代称“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称“阿里”,直到今日。在藏文古籍中,“阿里”一词是9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的。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并在此扎根。从此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雨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

历史沿革

阿里的文明史极其悠久,距今大约一、二万年以前,即有人类在阿里境内活动。在日土、革吉等县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等文化遗存。从日土县夏达措东北岸发现的带刃石片分析,这一带先民制造使用工具已有了很大进步。从噶尔县门士境内几座遗址内发现的很厚的灰烬看,先民们支配自然的能力已有重大突破。

公元843年左右,末代赞普达玛曾孙吉德尼玛衮逃至象雄,建立地方割据政权,称阿里王,阿里作为地名一词由此出现。其后,建立阿里三围政权。10世纪中叶,吉德尼玛衮将其长子日巴衮、次子扎西衮、幼子德祖衮先后派往玛尔玉(今拉达克)、布让(今普兰)和桑噶(今克什米尔南部)三地治理,后形成3个王系,史称“上部三衮占三围”。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普兰王扎西衮次子松艾在札布让创立古格王系。11世纪中叶,普兰王维德幼子扎赞德在今尼泊尔北部建立亚泽王系。宣和二年(1120年),古格第六代王索朗泽派其次子觉卧杰布在库奴(今印度喜玛偕尔邦北部)建立小王系,属古格王管辖。13世纪后期,从桑噶王系中分离出巴当王系。古格第八代王泽巴赞死后,其二子分庭抗礼,各自掌政。吉德赞在朗钦藏布北岸的东噶•皮央继承古格王位(其时古格故城为其冬宫);拜卧赞在朗钦藏布南岸的达巴(今札达县达巴乡)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小王系,后来成为达巴法王。

元代,阿里成为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的一部分。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纳里古鲁孙元帅府,府址位于下阿里宗喀(今日喀则吉隆县),设元帅2人,统管阿里军政事务。成宗大德二年(1307年),贡塘王系的俄达赤德前往元朝大都觐见,皇帝下谕旨“尔为西藏统治者后裔,应予封赐”,封其为王,领“阿里三围”君主之衔,并赐予宝石制成的七字印章、1枚小印章、1枚普通印章和金册诏书以及丰厚的礼品(参见《贡塘赞普世系》)。而阿里境内各王系仍继续在其势力范围内行使相对独立的地方管理权。

明袭元制,设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崇祯三年(1630年),因教派之争,拉达克进占古格,古格王朝被推翻,拉达克统治阿里50余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达赖汗派甘丹才旺率蒙古族军队及藏军收复阿里三围,攻入拉达克首府列城后,西藏地方政府赋予其守边纳贡之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阿里建立噶本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阿里地区全部和后藏西部地区的仲巴等地。噶本政府下辖四宗六本,四宗即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普兰宗;六本为左左本、朗如本、萨让如本、曲木底本、帮巴本、朵盖奇本。另有改则本(康巴部落移民)由色拉寺直接管辖,仲巴基巧、森果基巧(土著部落)均由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辖。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进军阿里。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签订后,阿里随之和平解放。依据“十七条协议”规定,西藏现行社会政治制度不予变更,西藏地方政府包括所属的阿里噶本政权机构及管辖区域维持不变。

1952年10月,成立阿里分工委,安志民为书记,阿里分工委受西藏工委、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党委双重领导。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后,在阿里成立基巧办事处,下设普兰、札达、日土、珠珠4个宗办事处,作为过渡性政权机构。

1959年4月5日,阿里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并解散了噶尔本政府,停止其继续行使地方政府职权。

1960年后,相继成立了阿里专员公署,建立了各县委和县人民政府。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原阿里分工委改为阿里地位,逐步形成地、县、区三级党委。

1970年1月1日,阿里地区的党政领导工作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管。

1979年3月7日,阿里地区党政工作重新归西藏自治区党委领导直至今日。

反侵略斗争

17世纪初,伴随着西欧殖民主义势力向东方扩张,先后有多批罗马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从印度北部进入阿里。这是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西藏的觊觎和扩张的开始。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西方列强的唆使下,阿里引发西方天主教与藏传佛教的宗教之争,并于1630年在古格爆发一场由官员、军官和僧俗民众参加的反洋教暴动,导致拉达克介入,古格灭亡。随后,西方传教士被彻底从阿里地区驱逐出境。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夏之际,现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查谟王室(森巴人)利用英国侵扰东南沿海之机,进犯阿里地区,遭到阿里军民的英勇抵抗。阿里噶本向噶厦请求派军支援。经驻藏大臣孟保、海朴和策穆林二世商议,决定予以坚决还击,并派代本笔喜率军赶赴阿里,后驻藏大臣和噶厦再派二噶伦率军增援,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森巴主力被一举歼灭,并杀死头目倭色尔•辛格,收复所有被侵占之地。次年,森巴军队再次大规模进犯,噶厦派军队迎战后攻入被查谟王室占领的拉达克境内,森巴军队请求讲和,达成停战协议,并出具永不滋事的保证书。这是一场阿里乃至西藏地方历史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影响和意义深远。

是
和平解放

在和平解放阿里进程中,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以坚忍不拔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难万险,通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阿里噶本达成“五项”协议,为阿里全境解放奠定了基础。随后由于阿里上层,尤其是广大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和协助,1951年8月3日五星红旗插上噶大克。

平息叛乱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在区外叛匪的煽动下,阿里地区极少数头人也参与叛乱。在平叛斗争中,由于得到广大农牧民的拥护和支持,阿里未发生全局性叛乱行为,并顺利完成了平叛任务。

自卫反击

1962年,中国实施对印自卫反击战,阿里处于西线主战场,广大党政军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支援前线,保卫边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战斗打响后,阿里地区成立了以专员丹巴坚作为组长的支前领导小组,提出要人出人,要物出物,要车给车,全力以赴,组织支前。先后抽调干部万余人,民工300人,支前4 000天人次;牧民出动马、牦牛为部队驮运人员、物资4 706匹(头)次;许多民兵救护组、担架组还直接参加了前线救护。在日土,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领全县机关职工、学校教员,夜以继日救护伤病员,连寺庙僧人也主动参加救护。再次奏响军民团结、保卫祖国的凯歌。

一大批为阿里解放献身的烈士,为阿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上层人士、援藏干部以及广大普通群众,这些人无私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抛洒在阿里高原,是阿里历史进步的见证人,是阿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奉献者。无数无名英雄的心血和智慧之光,照亮和灿烂了阿里的广阔天空。他们辛劳的汗水,浇开了今日阿里的文明之花、幸福之花。

行政区划

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东与那曲地区相连,西及西南分别与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毗邻,南与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为邻,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是一个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极为不便(距拉萨1700公里,距新疆叶城县1064公里)、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贫困地区。地区面积34.5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1/4,为西藏第二大地区。

1999年,阿里地区开展撤区并乡及县乡勘界工作,由之前的7县、30个区、106个乡、358个行政村、调整为7县、7镇、29个乡、136个行政村。行政区划设置逐步趋于完善,有力地促进了阿里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和经济繁荣。但随着阿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经济逐步转型,现有行政区划设置又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利于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薄弱环节,于是在2012年调整为7县、7镇、37个乡、141个村(居)委会。

主要领导

朱 中 奎      现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

彭     措       现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自然地理

啊
阿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东起唐古拉山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地区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及印度、尼泊尔毗邻。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南北宽约680公里,东西长700多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0″~86°11′51″,北纬29°40′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为4 500米以上。

境内高山耸峙,雪峰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同时,又派生出众多次一级山脉,首尾相接,连绵起伏。山系总的走向为自西向东、自西向北—东南向逐渐过渡为向东。著名山峰有纳木那尼峰、冈仁波齐峰(神山)等。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冲击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貌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击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主要河流有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等外流水系和措勤藏布等内流河,其中森格藏布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马甲藏布是恒河的主要支流。湖泊多为咸水湖,较大的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玛旁雍错(圣湖)、拉昂错等,其中扎日南木错为西藏第三大湖泊,班公湖为青藏高原唯一的国际湖泊。

阿里地区地壳演变经历了基底形成、古特提斯边缘海的发展、特提斯洋形成发展与消亡、内陆碰撞造山、陆壳改造—高原隆升5个发展演化阶段,由北向南划分出6个亚一级和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有班公湖—纳屋错、朗钦藏布—谷昌等5个深断裂带。有纳木那尼峰、冈仁波齐峰、岗蕃鲁(昆仑冰川)等5个冰川分布区。土壤类型分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土等14种。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成林树种有秀丽水柏枝(红柳)、变色锦鸡儿、班公柳、沙棘等。主要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藏羚羊、西藏野驴、盘羊、雪豹、黑颈鹤、胡兀鹫等。阿里地区矿产及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有硼砂矿、硼镁矿、岩金、砂金、盐矿、钾矿等17类38种,其中硼矿产地有35处。水资源总量达167.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5.93万千瓦。能用于发电的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的理论蕴藏量达151.86万千瓦。其中,太阳能资源列全国首位。

阿里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全地区分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寒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不明显,仅有冬夏两季之分,冬长夏短,年无霜期仅为120天。多大风天气,尤以东部改则、措勤为最,年大风天气达115天。日照充足,狮泉河镇日照时数年3545.5小时,为西藏最高。狮泉河镇年降水量仅为74.4毫米,为西藏最低。

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
2013年,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区党委八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地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亿元,同比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2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6亿元,同比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5亿元,同比增长1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1元,同比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3元,同比增长7%。

(二)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大关,道路通行条件加快改善,219国道日土段完工通车,措勤至国杰道路路基铺设基本完毕。城乡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狮泉河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顺利,普兰琼久灌区和县城堤防工程,措勤、日土、札达3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项目基本完工,改则、措勤2县电站线路延伸工程开工建设。

(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力实施绒山羊品牌战略,全年山羊绒产量304.4吨,年销售收入8323.8万元;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雪绒王”、“金紫绒”羊绒制品加工优质羊绒14吨。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城乡居民参与旅游从业人员4920人,增收6362万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52.4%、49.4%。积极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研发了唐卡、玉石、小米辣等特色纪念品。

(四)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逐步解决。去年,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有关要求,确定我地区“十件实事”的工作专项方案,安排专班积极推进,加强督查跟进,在各县各相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十件实事”得到全面落实。瞄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用电、教育、看病、物价等民生焦点,开工建设普兰二级电站,狮泉河10兆瓦蓄能光伏电站、应急电源柴油发电站和措勤水电站投产发电,普兰、札达、革吉、日土4县柴油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建成光伏电站7座,发放户用光伏系统18705套。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普通高校录取72人、高中和职校录取1037人,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内地西藏初中班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拉萨阿里高级中学于去年下半年动工并完成主体工程。城乡居民医疗政策不断完善,出台了地区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对困难群体外出就医给予交通补助、落实陪护补贴,城乡居民医疗实现了农牧区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多重保障。地方财政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开展标准化的农牧民免费健康体检。为七县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的1008户3774名农村低收入人群争取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低收入群众保底补贴资金)340万元。紧盯市场物价,及时安排资金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价格涨幅控制在了4%左右。

(五)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按照自治区党委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强化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的意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面开展打击偷盗采砂金矿专项行动。加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启动措勤、札达、普兰3县水源地保护工程,地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投入使用并实现了专业化管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作,实施了班公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

(六)援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援藏干部顺利完成轮换,“两省、三大公司”切实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向我地区派出44名行政干部和52名专业技术干部,专业技术干部的比例明显提高,他们的到来,为我地区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管理措施和好的做法,加强了我地区专业技术干部的力量。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实施42个援藏项目、投资1.99亿元,建设了河北陕西大厦、影剧院、地区120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措勤光伏储能示范电站等项目,对推动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人口民族宗教

人口

象雄部落时期,阿里估计人口约有6万人。14世纪,古格王系人口估计约有10万人。清朝时期,朝廷封青海囊谦仲巴(阿里称帮巴)部落的藏族将领阿迦和阿朗为阿里上下帮巴本波(今革吉县境内),上帮巴本与60余名士兵来到阿里,并将其亲眷迁到此地,成为阿里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18世纪,青海囊谦和那曲安多、改则一带藏族来到今革吉县盐湖和改则县康托落户,成为第二次人口大迁徙。清后期,由于战争伤亡,农区人口大幅度减少,至1959年,阿里地区(包括珠珠宗)总人口有30040人。

解放初期,随着人民解放军和汉族干部职工进入阿里,人口机械流动增加较大。阿里骑兵支队和中共阿里分工委机关中大多为汉族军人和干部职工,人口构成亦发生新的变化,汉族人口和有文化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

2010年底,阿里总人口为95803人,城镇人口20250人,农牧区人口75553人。

啊
民族

阿里原著人自称门人。9世纪前后,吐蕃赞普后裔迁至阿里。17世纪,甘丹才旺在阿里留守的部分蒙古族军人被同化融入藏族;同期分封阿里的青海将领将其亲眷迁到今改则、革吉一带定居,逐渐形成改则部落。和平解放后,以汉族为主的军人、干部、个体工商户落户阿里。2010年底,生活在阿里的有2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93%以上。

宗教

阿里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发祥地。相传雍仲苯教是由出生于魏摩隆仁地方(今阿里境内)的辛饶米沃且所创立。公元1世纪,苯教沿雅鲁藏布江开始传播到卫藏以至整个藏区。8世纪初,印度佛教大师佛密来到冈仁波齐朝圣,并广传佛法,此为藏传佛教在阿里传播的开端。10世纪末,仁钦桑布在阿里创立了第一座寺庙。11世纪中叶,应古格王绛曲沃邀请,阿底峡来到古格与仁钦桑布一起传经弘法,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之始。相隔20多年后,在托林寺召开大法会,史称“火龙年大法会”,相传与会者多达数万人。12世纪末,传入竹巴噶举派。13世纪中叶,直贡噶举派传入阿里。15世纪,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后藏拜宗喀巴为师,学成后,返回古格,传播格鲁派,托林寺为该教派传播中心。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耶酥会传教士经克什米尔到古格扎布让传授基督教。佛教信徒与其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古格灭亡后,西方基督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和平解放后,中共阿里分工委和骑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建立广泛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平等政策。西藏自治区成立后,阿里地区坚持落实宪法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维护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平叛改革时期,中共阿里分工委对一些重点寺庙实行保护措施。改革开放时期,党和政府拨专款对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或自然损坏的寺庙及建筑进行了保护维修,成立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依法对寺庙进行管理,使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90年代以后,中共阿里地委多次对寺庙拉康进行清查整顿,规范管理,加强教育,使民族宗教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至2010年底,阿里已形成以藏族为主,与其他各民族共融的多元民族结构,全地区共有开放寺庙及拉康75座(其中寺庙57座,拉康18座)。

文化艺术

古格王朝遗址古格王朝遗址
文化艺术是象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许多以传说形式诠释大自然的神话。7世纪,佛教传入阿里本土以后,出现了佛教传说故事和歌谣,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内心追求,具有鲜明的西藏西部风格与魅力。和平解放后,随着部队和援藏干部的大批进入,一些诗歌、散文、小说等现代文学和戏剧、电影、歌舞、小品等现代文化艺术形式进入阿里。如军旅诗歌作品《生日的夜晚》、《马褡子》;纪实文学《天殉》、《雪域之魂》等,反映了新时代阿里军民的奋斗和追求,为古老单一的高原文化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后,文化市场也随之开放,陆续出现游戏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阿里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

阿里的传统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和工艺美术,尤以藏族乐舞和工艺美术最为耀眼夺目。普兰、札达一带为果谐的发祥地之一。苯教羌姆据传是辛饶米沃且时期流行的一种宗教歌舞,后又与佛教进行了融合,广泛流行于朗钦藏布、马甲藏布一带的寺院和民间。起源于札达的弦舞是阿里最古老的舞蹈种类之一,在古格遗址红庙残缺的壁画中依稀可见,至今仍在普兰、札达一带民间流传。阿里的雕塑、岩画在整个西藏艺术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格时期的佛像雕塑不惜重金,雍容大气;古格壁画融高原质朴简约和南亚及波斯开放、夸张于一体,独具特色,开一代画风。

节日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

阿里藏族民众每月都有节日,其中藏历新年是阿里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准备各种年货;中旬开始,每户准备酥油和面粉,制作“卡朵”(各种油炸食品)和“鲁果”(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或真羊头,意为新年新收成),并在陶罐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藏语称落菩余);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全家围坐欢聚,喝象征团聚的“谷土”(由面团、奶渣、人参果和剁成小块的羊肋骨肉熬制的粥。藏历初一拂晓时,家庭主妇将煮好的“羌乖”(青稞酒粥),送至家庭成员床前趁热喝完。随后打上新一年的第一桶水。待家人起床后,按辈份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由每人抓上几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少量送入口中,互相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大年初一一般闭门欢聚,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戚好友们互相拜年,持续3-5天;藏历初三,举行更换房顶或帐篷顶上的经幡。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是“萨噶达瓦节”,此节日是为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和圆寂日。人们到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绕大圈,同时参与更换大纛仪轨。

望果节

藏历八月中旬是阿里农区“望果节”,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身背佛经,围着农田绕圈;同时,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种食品到田地里野炊,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交等活动。

噶尔恰钦盛会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藏历第十一饶迥水猪年),为纪念驱逐拉达克战争中蒙古族军人及藏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赞美大将甘丹才旺的功绩,在噶尔雅萨的平措央泽(吉祥如意之广阔平坦)举行庆祝活动。后形成惯例至1959年。最初,噶尔恰钦盛会的为每年藏历七月十二日,活动内容主要是赛马和射击等军事演习。随着参会人数的逐步增多,为方便在盛会期间进行广泛的经商活动和征收赋税,后时间改为藏历八月九日,1959年,开幕日期改为每年藏历八月十日至十五日。

旅游景点

班公湖

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班公湖岛的王国,也是阿里高原乃至全西藏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班公湖岛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遍地是鸟类。

timg
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西距县城约18公里。它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寺庙拉康共39座,有住寺僧人的寺庙25座,现存房屋洞窟300余间和众多房屋遗迹,是当年奴隶和百姓的住所,山腰上遗存有高大的庙宇和密集的僧房;山顶上是王宫,包括聚会议事大殿、经堂、坛城、神殿和王室人员居住的冬宫和夏宫。从山脚到山顶的王宫,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可以通达,整座古城设有大量的防御性建筑。

狮泉河

狮泉河,藏语称森格藏布。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405公里,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因泉水所在山体形同狮子,故名狮泉河。

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Lake Manasarovar)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发所称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古格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羌塘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当时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5日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保护区行政范围隶属于阿里、那曲2个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水市    下一篇 阿勒泰地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