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同时也是活跃的合理主义与自由思想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很多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思想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欧思想,言论自由最勇敢的斗士,卓越的活力, 勇气,智慧与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1921年罗素曾于中国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
姓名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外文名
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3rdEarlRussell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威尔士
职业
作家、哲学家、数学家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宗教信仰
无神论或不可知论
主要领域
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认识论
出生日期
公元1872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
公元1970年2月2日

目录

罗素出生于1872年,当时大英帝国正值巅峰,逝于1970年,此时英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帝国已经没落。

罗素出生于英国

数学方面

罗素起初对数学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哲学方面,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对20世纪数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他试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纳为逻辑学;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方面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乔治·爱德华·摩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起创立了逻辑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他曾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而判刑6个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罗素曾经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这句话体现了费边社成员的性格:费边主义者就是怀疑主义者,不仅怀疑权威,而且也怀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们主张不断的以现实观照理论,不断辩论,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识。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惊人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发动预防性战争,用核武器彻底摧毁

《论几何学的基础》 (1897年)

《莱布尼茨的哲学》 (1900年)

《数学原则》 (1903年)

罗素罗素

《数学原理》 (3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间完成)

《哲学问题》 (1917年)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1914年)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1918至1919年)

《数理哲学导论》 (1919年)

《心的分析》 (1921年)

《物的分析》 (1927年)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1940年)

《西方哲学史》 (1945年)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1948年)

《我的哲学发展》 (1959年)

《哲学大纲》(1927年)

人物影响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社会政治领域内,罗素都享有崇高声誉。

在学术领域,他不仅是风靡20世纪的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而且是对数学逻辑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逻辑学家,他在政治领域所从事的大量活动,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大影响。

罗素罗素

作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对分析哲学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他所提出的观点上,而且表现在他对分析哲学的其它两位创始人穆尔和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任夫人爱丽斯

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大他5岁的美国人

对中国读者来说,伯特兰·罗素之所以耳熟能详,不仅因为这个英国人是当代有名的哲学大家,长长的一生(1872年-1970年)充满着传奇色彩,而是因为他在1920年10月来到中国,在随后的九个月,足迹遍及中华南北,作了多场演讲,话题从曲高和寡的数理逻辑到切中时弊的社会改造建议,在当时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热情和活动都达到一个高潮。他们希望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能够有独立地位并影响社会,而不是直接为统治者献计。在这一背景下,文化界的精英们不仅如饥似渴地“拿来”西方文化,努力从中寻求挽救中华的良方。胡适邀请了老师杜威,有“守旧复古”之嫌的梁启超,也用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来罗素。不过,充满热情地去听罗素演讲的人,并没有要复古。

相反,罗素的演讲涵盖范围极广,既有纯哲学方面的探讨,如《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之分析》和《数理逻辑》,也有针对中国困境有感而发的“指点”,如《社会改造原理》、《教育之效用》、《未开发国之工业》和《中国的自由之路》。虽然罗素的哲学演说很精彩,但相信对于一般中国的听众乃至哲学爱好者、文学青年,更感兴趣的还是他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人们更多的是希望能从这个“智者”的演讲中,发现到治理中国危机的良方。的确,罗素也给出了很多“建议”,如“教育要能教人做事,能教人做国民,能教人做人”;“中国不能统括地采用欧洲文明,也不能完全沿袭自己古老的文明”等等。很多类似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乃至随后漫长的岁月里,都会引起中国知识分子“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当然,罗素演讲的精彩和价值并非只在为社会问题开良方。实际上,他的哲学系列的讲座也多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如果细读罗素的哲学和社会问题方面的演说,即使是在今天,相信有心人在从一个侧面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之余,也能获得思考的快乐。毕竟,这个大师给我们带来的,可以说是一席哲学盛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四项基本原则    下一篇 五卅运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