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中管副部级大学,设有研究生院。 中山大学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由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初名国立广东大学;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中文名
中山大学
英文名
Sun Yat-sen University
简称
中大、SYSU
创办时间
1924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所属地区
中国广州
现任校长
罗俊
主管部门
教育部

目录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学术与文化中国南方重镇和人才培养南方高地。主校区位于中国现代大都市──广州,校区同时延伸至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支持下,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人心向学”的理念,突出抓好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为培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未来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而努力,为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关键办学指标

学科实力较强,影响力突出: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并列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含双聘)2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6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效果逐步显现,人才培养质量高:拥有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入选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

学生就业率(含国内外大学升学深造)、就业满意度等均居国内高校前列,毕业生基础扎实、发展后劲强:超过一半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毕业研究生主要前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单位等事业单位就业;在校生在ACM国际决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连续七年(2011-2017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共获得29亿元科研经费。近两年,学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项,居全国高校前5位;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项目立项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获资助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学校建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科研创新平台。

医疗规模和实力居全国领先行列: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其中7家综合医院,3家专科医院)。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度医院排行榜(综合)中,我校1家附属医院进入排名前10,3家附属医院进入排名前50;2016年度37个专科排行榜中,5个专科进入排名前5,20个专科进入排名前10。(截至2018年4月)

历史沿革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使命和愿景

学校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振兴中华的领袖型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勇于创新的学术重镇,促进国家社会文明事业进步,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战略目标: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理念:中山大学倡导“人心向学”,用心做好大学“精心育人”和“追求学术”这两方面核心工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学术整体水平,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创新,提高能力和素质;坚持“教授就是大学”的理念,确立教授在学校事务中的学术主导地位;坚持“善待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特色: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

发展模式:综合性:多学科综合发展;研究型:突出学术研究的地位;开放式:对国际与海外、社会开放办学。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直属院系

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2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在119个本科专业招生。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
翻译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
法学院亚太研究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心理学系
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资讯管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海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超级计算学院
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工学院
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
护理学院博雅学院逸仙学院国际汉语学院
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外语教学中心通识教育部
知识产权学院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家保密学院

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眼科中心
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学科建设

截止2013年12月,中山大学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25个硕士专业学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2年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植物保护、草学、核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馆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硕士。

师资力量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截至2013年,中山大学有博士生导师117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478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62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5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9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2人。

教学建设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有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3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蝉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学校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29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

中山大学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珠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 616.03 万册 ( 件 ) ,其中,古籍图书 近 44.54 万 册;中文纸本期刊 61.33 万册;外文纸本期刊 35.24 万册;中文电子期刊 39368 种;外文电子期刊 42680 种;中文电子图书 113.09 万册;外文电子图书 45.10 万册;光盘及 网络数据库 300 多种; 多媒体光盘资源 5.75 万片。中山大学图书馆同时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华南地区中心, 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 16 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科研成果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校园文化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不动产登记条例    下一篇 国际儒学联合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