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孙秀玲:把慈善从“小家”传到“大家”

“阿姨,你们下次还会来看我们吗?”在2012年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一个小女孩怯生生的一句话开启了孙秀玲的志愿生涯。如今,孙秀玲及其志愿团队走访近100家贫困家庭,助养29位贫困儿童,捐资助学12所学校,捐助款物达60多万元。

“阿姨,你们下次还会来看我们吗?”在2012年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一个小女孩怯生生的一句话开启了孙秀玲的志愿生涯。如今,孙秀玲及其志愿团队走访近100家贫困家庭,助养29位贫困儿童,捐资助学12所学校,捐助款物达60多万元。

孙秀玲是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南门公园志愿驿站的一名志愿者,每个周末她都会来到志愿驿站,经常一待就是一天。这里不仅有街坊、游客,还有她的家人及多年的志愿者伙伴。对孙秀玲来说,志愿驿站不仅是一个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地方,也是她自己收获内心平静、减压的一个去处。

目录

带着家人一起做慈善编辑本段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孙秀玲在一家国企负责党建工作,平时工作很忙,而到了周末她还要跑出去参加志愿活动,探访贫困家庭。从策划到运作,很多工作都由孙秀玲自己完成,一周连轴转,常常没有休息时间。“刚开始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家里人都觉得我闲着没事干。”孙秀玲笑着说。

家里人不是很理解,“一天这么忙,还不如在家里面休息休息”。但孙秀玲自己很兴奋,这么多年在外面奔波,时常会碰上一些新鲜事,她回家便与家人说,说得多了,家人的态度慢慢开始改变了。

“我儿子、儿子女朋友,都跟着我一起做志愿服务。”聊起这种变化,孙秀玲高兴地说:“我儿子在大学的时候就加入了校红十字会,到一些驿站定期探访老人,带着同学一起参加志愿活动,毕业前还参加了国际志愿者英语冬令营,到南沙支教,现在在澳洲也在参加志愿活动……”儿子的志愿服务经历,孙秀玲如数家珍,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不仅仅是儿子,丈夫、父母的态度也一起变了。现在只要孙秀玲说是去参加志愿活动,家里人都大力支持,“家里的车都优先为我用。”70多岁的父母,也要跟着孙秀玲参加志愿活动,跑到清远探访。“我觉得我们整个家庭都更加和谐,大家向善的氛围也更加浓厚了。”孙秀玲说道。

“我想用这种方式回报社会”编辑本段

在天河区南门公园志愿驿站,除了每个季度会组织志愿者前往山区助学访贫,每周末还会开展书法、摄影、绘画等活动项目,吸引来不少社区街坊参与。

而每个月,广州市天河公园南门志愿驿站的志愿者们会定期探访社区孤寡老人、工疗站、养老院,同老人一起包饺子、包粽子、插花、剪纸,不时还带着学生一起过去联欢。

孙秀玲记得其中一个家庭,由于丈夫患了重病,孩子也患有精神障碍,妻子梁阿姨要独自照顾两个病人,很是辛苦。孙秀玲及其志愿团队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探访,并送去一些慰问物资。在众人关心资助下,梁阿姨也变得开朗阳光起来。

2019年4月,梁阿姨丈夫去世。不久以后,孙秀玲接到了她的电话:“我现在一个月的退休工资只有4000多。”孙秀玲刚想问她是否是需要帮助时,梁阿姨接下来的话令她感到十分意外:“我一个月工资只有4000多,这个条件可不可以加入你们的志愿团队?”

“我当时一下眼泪就要掉下来。”孙秀玲回忆,“我觉得太可贵了。”

“你们一直帮助着我。现在我老公去世了,只需照顾好孩子就可以。你们都是好人,我想用这种方式回报你们这些好人,我也要做志愿服务。”梁阿姨继续说道。

如今,梁阿姨已经成为志愿驿站的骨干,每个星期都会参加志愿活动。

“我们就是要用这种行为,默默地去感染他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团队中来。”孙秀玲说:“我志愿我快乐,我真正悟出来了这个真谛。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我会在周六早上去南门驿站,跟小朋友们一起画画、给游人指引……等到晚上回家下了公交车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很轻松,压力都释放掉了,自己心里也觉得很满足很快乐,这是我自己最深的体会——在你付出的同时,你自己收获到的是平静与快乐。”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聋人学生高考路:一次改写人生的机会    下一篇 战疫一线丨巾帼不让须眉——施萍,与病毒赛跑的南方“女汉子”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