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智勇挥剑斩疫魔

疫情发生后,正当武汉陷入阴霾、医护人员紧缺时,祖国一声召唤,这个80后大男生义无反顾,作为辽源市中心医院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的队长带领9位“战友”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线——武汉。

目录

辽源市中心医院编辑本段


重症医学科编辑本段

执行主治医师王洪伟编辑本段

王洪伟,1981年3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辽源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执行主治医师。从事重症临床医学工作13年。

疫情发生后,正当武汉陷入阴霾、医护人员紧缺时,祖国一声召唤,这个80后大男生义无反顾,作为辽源市中心医院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的队长带领9位“战友”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线——武汉。

仁心铺路,智勇应战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医疗队被分配到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那里收治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有些重症患者的情绪焦躁不安,为了争取患者配合治疗,他总是细心了解每个患者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既有医疗救治又有精神抚慰的治疗方案。有位康复出院的患者握住他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王大夫,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繁忙救治工作之余,他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发挥自身优势与专业特长,主动和同事们探究专业知识和技术,想方设法提升防治技能,结合工作心得和临床经验,研究整理出科学可行的就诊流程及就诊注意事项,得到省医疗队专家组认可,在全院推广使用。

克难负重,勇于担当编辑本段

重症疗区的工作不只是执行一次任务、连续工作几小时,为了避免防护服浪费,不敢喝水,避免上厕所,经常要忙到下班才能吃饭,密不透气让人汗流浃背的防护服,被胶皮手套、汗水浸泡得肿胀发白的手指及脸颊、鼻梁被压出的一道道勒痕,这些都是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印迹”,还有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为患者上呼吸机、协助患者咳痰等近距离接触操作才能完成的高风险感染治疗工作给人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医护人员也不例外。

作为领队,他肩上的责任重,必须把同来的队友都平安带回家。王洪伟除了时刻观察病人的治疗情况,还时刻关心同来队友的身体和心理情况。细心制定医疗队相关防控制度及流程,进行上岗前的防护强化培训。每天到其他队员所在的各个病房,核验医护人员防护物资,核查医疗队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防护设备是否齐全,叮嘱大家时刻注意防护,用专业的防护知识为他们打气鼓劲、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队友的安全。

小家永远支持大家编辑本段

在武汉参与救治工作以来,他忙得连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的时间都没有。白天妻子通过微信传来嘱咐“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深夜收到他简短回复:“不用牵挂,我会保护好自己的”,妻子才能安心入睡,不忍心打扰王洪伟宝贵的休息时间,尽量减少与他通话次数,每天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武汉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年幼的孩子惦记他,总是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我好想你啊”!王洪伟暖心的回答:“好孩子,等疫情胜利结束,爸爸就回家了”。坚毅果敢的背后,是家人给予的莫大理解和支持。

火线成长,践行誓言编辑本段

临行前,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前线工作表现突出,3天后,经党组织批准,王洪伟在武汉驻地光荣入党。作为医者,他坚定逆行,治病救人,责无旁贷。作为党员,他英勇无畏,勇挑重担,全力以赴,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旗下的庄重誓言。

3月25日,经过53天的日夜奋战,他们负责的疗区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兑现了出发时对院领导的承诺——把全队平平安安带回家,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她是社区书记,也是抗疫“超长待机王”    下一篇 温暖落脚点 隔离人员眼中的横岗健康驿站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