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娘家一样美,我都要保护好 “澳门女儿”“武汉媳妇”千里回汉战疫
右图:苏娃婷联系捐赠的物资
“我有两个家:娘家在澳门,婆家在武汉。娘家和婆家一样美,我都要保护好!”身为“武汉媳妇”“澳门女儿”的苏娃婷,4月19日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一个多月前,34岁的澳门姑娘苏娃婷,一个人独自带着5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辗转回到武汉。第二天,她就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被困澳门的“武汉媳妇”编辑本段
1月22日,已经两个春节没回澳门的苏娃婷,带着2个孩子从武汉飞到广州,在那里和在深圳开会后赶来的先生雷少青会合,一起回澳门过年。他们俩是同行,也是同事。
1月23日凌晨,苏娃婷夫妇看到了武汉临时关闭离汉通道的通告。眼见着武汉抗疫告急,苏娃婷和先生商量回武汉上班。虽然他们俩是医生,想办法可以回去,但孩子回不去。把孩子留在澳门,苏娃婷的父母本身也在上班,无暇照顾。怎么办?两人商量下来,决定先生雷少青先回,苏娃婷带着孩子找机会再回去。
困在澳门,可苏娃婷时刻牵挂着武汉:那里有她深爱的亲人,还有放不下的病人。可是,苏娃婷找不到回武汉的方法。飞机停航,她反复预订从珠海出发的高铁,想曲线回武汉,结果不是订不上,就是被改签。
3月中旬,她终于订上了3月16日珠海-岳阳东的高铁票。
就这样,怀里抱着2岁的女儿,手里牵着5岁的儿子,苏娃婷上了高铁。一路不上厕所、不吃东西,只给孩子喝牛奶。
列车快到岳阳东站的时候,她找到列车长,说了自己的情况以及目的地是武汉。列车长经过请示,答应在武汉站停车。
离汉54天之后,“澳门女儿”苏娃婷终于回到了她武汉的家。
穿上白大褂,我就不恐惧了编辑本段
回武汉的第二天,苏娃婷就迫不及待地上班了。她所在的麻醉科手术室,科室、门诊、急诊室等都会送需要手术的病人过来。
苏娃婷说,麻醉医生最危险的工作,是为新冠病人做插管治疗。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夏中元主任组织了10多人的“插管小分队”。
3月17日凌晨2点多,科室会诊电话突然响起:神经内科监护室一个重症病人病情恶化,需要紧急抢救性插管。神经内科医师专门嘱咐:这个病人刚送来,新冠还未排除,要做好防护。
苏娃婷说,插管是麻醉医生的基本功。之前她也经常碰到这种紧急抢救插管,最多一次,她一个晚上插了5个。但疫情下的这一次,格外特殊。
穿好防护服,带上插管箱,她从麻醉科赶往另外一栋楼的神内ICU。查看病人生命体征、评判插管指征后,苏娃婷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给这位命悬一线的病人建立起气管通道机械通气。很快,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
第二天,远在澳门的父母从苏娃婷朋友圈看到这次惊心动魄的抢救,关切地询问她。苏娃婷说,虽然回想起来会有点后怕,但是只要到了科室,穿上白大褂,就不再有任何恐惧。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不会考虑那么多。“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出于医生的本能,就是赶快救人。”
“我要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编辑本段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外地读书、异地成家、前线战疫,苏娃婷时常被家人担心。
2012年暑期,苏娃婷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实习,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先生、麻醉科同事雷少青。2013年,苏娃婷成了一个地道的“武汉媳妇”,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世了。“我现在很幸福,因为我做的是我喜欢的事情。一个人只有热爱他做的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热情,我现在就是。”
“我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我好歹也是咱‘武汉媳妇’,你们对我客气点。所以上疫线的第一天,我都不知道哪个同事悄悄在我的防护服背后写了‘武汉媳妇’的字,他们拍照了我才发现。”
现在,武汉的医疗秩序正在恢复。苏娃婷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量已经恢复到平常的1/3左右,苏娃婷和同事们又开始忙了。
“我们能忙起来,说明武汉正在恢复常态”,苏娃婷说。身为“澳门女儿”“武汉媳妇”,特别是一名临床麻醉医生,“我要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