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29年,他亲自主刀让21000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29年,他亲自主刀让21000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担任眼科主任13年,他带领团队每年接诊15万名患者,开展手术1万多台,110多项成果填补新疆和全国眼科领域空白。

高晓唯查房时与少数民族患者交流。柳金虎摄

29年,他亲自主刀让21000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担任眼科主任13年,他带领团队每年接诊15万名患者,开展手术1万多台,110多项成果填补新疆和全国眼科领域空白。

为了光明事业,四次面临抉择,他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疆。他就是新疆军区第474医院眼科主任高晓唯。

目录

选择编辑本段

高晓唯出生在苏州。1977年高中毕业后来到新疆,同年被父亲所在单位招工,参加南疆铁路建设。采访中,高晓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有两个梦想:一是当医生,二是参军入伍。在南疆工作的日子,由于工作环境恶劣,高晓唯看到当地许多眼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结果小病拖大,有的甚至失明。从那一刻起,他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志向。

1979年9月,高晓唯参加高考如愿以偿被石河子医学院录取。在5年的学习生活中,高晓唯每年的综合成绩全部优秀。正当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时,解放军第474医院来院招人,儿时的梦想再一次被点燃,出类拔萃的高晓唯很快就被特招入伍,来到第474医院当上了一名眼科医生。

从进眼科的那天起,高晓唯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让各族患者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病。为了这个追求,他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几年后便脱颖而出,成为眼科首屈一指的技术骨干。1992年,他在医院党委的关心鼓励下,报考了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主攻眼科专业。

3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学校有意让高晓唯留校,在征求高晓唯的意见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回新疆,那里才是我的事业追求的地方。”

就这样,高晓唯返回新疆,继续追寻他的梦想。近年来,凡是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技术,他都想方设法引进新疆,让新疆各族群众不出疆就能得到最好的治疗。

采访中,高晓唯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发展,眼科从最初的仅有20张床位的小科室,发展成全军眼科中心,年开展手术1万余例。”

大爱编辑本段

第474医院眼科每年接诊15万人次,年收治住院9000余人。这些患者中,有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患者为了看病卖羊卖牛,东拼西凑,捎着馕饼、打着被卷来住院。一次查房,高晓唯发现一位名叫玉素普的维吾尔族老人,正坐在病床上用白开水泡干馕吃。

经了解,老人来自和田农村,家庭贫困,因双眼患白内障,借了5000元钱来住院,办完手续全部缴了住院费。高晓唯听后心里很沉重,他掏出身上仅有的30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又协调医院对老人进行了救助。

这件事引起了高晓唯的深思,如何帮助这些特困患者,让他们在眼科看得起病?没过多久,他在眼科相继推出了四项新举措:成立扶贫基金,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用药比例,杜绝开大处方。

在扶贫基金设立上,他坚持从眼科收益提成中拿出一部分,余下的向医院领导申请一部分,从社会慈善基金争取一部分,使扶贫基金经费始终保持在50万元的额度。各族患者只要持当地民政部门特困证明,即可获得一定数额的救助。如今,这个基金已累计救助特困患者110多名,使许多贫困患者重见光明。

为了让更多患者接受治疗,高晓唯还积极延伸服务脚步,把关爱送给偏远艰苦地区群众。从1998年开始,高晓唯多次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复明行动”,前往南北疆义务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200余例,完成门诊7000余人。

喀什地区72岁的哈萨克族牧民阿斯卡尔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近10年,吃饭都成问题,没钱到医院看病。高晓唯巡诊到家门口,亲手为他实施了白内障手术,不懂汉语的老人硬是向人请教,学会了一句汉语:“谢谢亲人解放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蒲伟:刀尖上行走的禁毒队长    下一篇 热爱雕塑视力却慢慢变弱 他用雕塑表达对光明的渴望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