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馆藏故事:邹韬奋的假名居住证
韬奋一生追求真理、不畏艰险、顽强斗争。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韬奋经常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和通缉。恶劣的环境,使韬奋被迫多次流亡,更换住址、使用假的居住证。
▲邹韬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即落入日本人之手。韬奋与茅盾等一大批在港的进步文化人士,在华南东江游击纵队的帮助下,撤回内地。1942年1月,韬奋参观东江白石龙游击区,后一度化名李尚清隐居梅县,由归国华侨中共地下党员陈炳传安排在江村老学堂居住。国民党派特务多方搜索,密令缉捕韬奋“就地惩办”。中共广东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即周密布置,迅速派人护送韬奋离开梅县江村,历经艰险,经上海到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他希望能去延安,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1943年3月间,隐藏在韬奋身上的疾病突变。当时,根据地处于战争环境,正值敌人“扫荡”,无法进行诊治。为了保证韬奋的生命安全,陈毅果断地作出了“速派同志重新护送韬奋回上海治病”的决定。根据党的指示,由陈其襄、张锡荣、张又新等同志负责秘密护送韬奋回沪治疗。他们找到了韬奋的妹妹邹恩俊,她认识不少医生。商量结果,决定让韬奋化名诊疗。并请来上海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喉科的著名专家穆瑞芬。经检查诊断为中耳癌,需要住院动手术。张锡荣同志通过关系,花钱在杭州搞到一张“良民证”,韬奋化名“李晋卿”住进了红十字会医院的特等病房。陈其襄则以德和企业公司经理的公开身份出面发为他担保。经过两个多月的调养、护理,韬奋的体力有了恢复。决定由穆瑞芬医师主持手术。
虽然手术还算顺利,但癌细胞已经扩散,需要作进一步的X光治疗。照光治疗反应很大,每做一次,韬奋就会呕吐不止,为了安慰大家,他时常用手捂着半边因手术变歪了的脸,照着镜子诙谐地对大家说:“这倒好,使别人更不容易认出我来了。”
党对韬奋的病情十分关怀,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中共华中局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为他治病。1943年秋,华中局接党中央通知,派徐雪寒同志代表党组织来上海看望韬奋,并送上部分医药费。党的关怀更增加了韬奋对生活的信念和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只要病情稍有缓和,他就会拿起笔杆坚持写文章。
▲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
在沪治疗时间长了,难免有风吹草动。当时在《申报》工作的文化汉奸陈彬龢就向日本人透露韬奋可能在上海。陈早年与韬奋共过事,认识韬奋。韬奋几次改名换姓,用邹恒逊、邹白甫等假名换取“良民证”,先后换过剑桥医院、瞿直甫医院、德济医院。不久又得到情报,敌人知道韬奋从苏北转来上海治病。可能会对各个医院加紧侦查,为了防止意外,他们找到了浙江金华留沪的毕青同志。毕青的哥哥是资本家,在新闸路有一幢独门独院的房子;弟弟是城工部地下交通员,毕青说服了他的亲属,挤出了一个亭子间让韬奋居住。
韬奋在毕青家住了一个多月,病情继续恶化,耳朵不断地流出脓血,吞咽食物也十分困难,剧烈疼痛的次数急剧增加,发作时,他不能自持,痛得满地打滚。原来每天注射一支“杜冷丁”用来止痛,后来发展到每天要打两三支。韬奋夫人沈粹缜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她自己学会了打针,亲自为韬奋注射,以此来缓解他的痛苦。
为了救治病危中的韬奋,经与徐伯昕同志商量,组织决定第二次找曾耀仲医师。曾医师凭着对韬奋的敬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同意接纳韬奋进入自己开设的上海医院。韬奋原来化名“李晋卿”,在“良民证”“李”字上加上一撇,改成“季晋卿”。
1944年6月2日,韬奋病势转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口授遗嘱,“最后一次呼吁全国坚持团结抗战,早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并要求中共中央严格审查他的一生,“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韬奋在上海医院住了不到3个月,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1944年7月24日韬奋不幸病逝,年仅49岁。
韬奋逝世后,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大家商请曾医师除了在韬奋的死亡证明书上用假名“季晋卿”外,还把死亡原因填成“肺炎”。大殓仪式后,灵柩一时不能落葬,只能寄存在殡仪馆。
▲邹韬奋用假名办的居住证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韬奋的战友沈钧儒、陶行知等返回上海,在韬奋逝世两周年前的1946年7月22日,才由生前好友举行了一次隆重而简单的落葬仪式,以真实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将他落葬于上海虹桥公墓。
(本文照片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