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主任”叶剑芝:17年创新扶贫 让全县208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叶剑芝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母亲患有重病,全家人的生计就靠父亲一个人,填不饱肚皮成了他小时候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为维持生计,叶剑芝14岁就被迫放弃学业,当起了代课教师。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县畜牧兽医联站并担任站长,因业绩突出被县里的领导相中,调入扶贫办,一干就是17年。
账簿明晰 大刀阔斧搞创新编辑本段
上任伊始,叶剑芝就在办公桌对面的墙上贴了两张纸。一张是平江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贫困村分布图,一张是平江贫困村联络名册。
他用大半年时间,跑遍全县每一个贫困村。除扶贫年中检查、年终验收进村入户外,他抓住一切时间下村,远的搭班车去,近的骑摩托跑,交通不便的地方徒步去,半年时间就跑烂了三双鞋子。
每到一个村,回来后就在墙上的地图上画个圈,在联络册上写上负责人与联系电话。“地图上的圈越来越多,一户户贫困情况看在眼里,记在纸上刻入心中。”
叶剑芝(右一)查看村级产业扶贫项目情况。
情况摸清了,政策把准了,心中有底了,扶贫攻坚也就能对症下药。十几年来,在叶剑芝的参谋建议下,平江先后推出了通村修路、就业输出、改水改厕、农电低改、危房改造、产业培育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并助推形成了指导全县精准帮扶、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平江县有110万人口,劳力丰富,但大都“困”在家里。叶剑芝通过省扶贫办,在平江进行对口劳务输出培训,把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奔小康的突破口,将人口多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叶剑芝深知安居方能乐业。全县有近5000户贫困百姓无房,一万多户百姓住在随时都有坍塌可能的危房里。
为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尽快将乡亲们从危房搬出来,叶剑芝进省城,跑北京,磨破嘴皮,终于争取到危房改造工程试点的机会。
2016年1月,叶剑芝(右一)查看危房改造安置点。
但试点项目刚开始就遇上难题:按照规定危房改造建筑面积不能超过60平方米,第二层隔离层最高只能建70公分。这样4口以上的贫困户就住不下,老百姓的杂物、粮食等也没有地方放,大家纷纷反对。在反复调研论证下,叶剑芝大胆打破条条框框,在设计建筑方案时提出主体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60平米以内,但加上厨卫和过道可达100平米;第二层高度增加80公分,方便群众利用。
面对叶剑芝大刀阔斧的改造方案,同事朋友们纷纷为他担心:“你按规定搞就行了,这样搞吃力不讨好,弄不好最后‘帽子’都会丢掉!”叶剑芝却不为所动:“试点试点,就要敢试。老百姓都不满意的事,做了有什么意思?不去试试,又怎能为改进现行政策提供经验?”
方案一变,81户房屋立马建成了。到目前为止,平江县改造贫困户危房7000多户,易地搬迁建房5000多户,3万多人告别危房喜迁新居。
“六亲不认”“铁公鸡”是他的代名词编辑本段
作为县扶贫办主任,掌握着上亿的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项目的审批权。在分配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问题上,叶剑芝提出“三个不开绿灯”:不为亲朋好友开绿灯,不为扶贫办干部开绿灯,不为领导写的条子开绿灯。叶剑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些亲戚见叶剑芝当了“官”,就想跟着沾点光,有的要求纳入贫困户享受扶贫,有的想办养猪场要他帮助解决项目资金,或者要他帮忙安排工作,都被他一口回绝。
有一次,一个亲戚想办公司,找叶剑芝帮忙解决扶贫项目贷款。通过调查,叶剑芝了解到他的项目并不符合规定,没有批准贷款,亲戚当场大发雷霆,骂叶剑芝“六亲不认”。
2016年12月3日,叶剑芝(左一)在贫困户家中走访。
叶剑芝说,对扶贫资金和项目一旦“开口子”,就意味着扶贫资金没有用在真正的贫困群众身上,贫困山区的群众生活那么苦,这不是犯罪是什么?因此每一笔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安排,叶剑芝都十分严格细致,他会带领分管副主任和相关人员实地考察,现场讨论,拿不准的请教专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多年来,县扶贫办没有建办公楼,没有集资建宿舍,没有购买新车,没有高档消费。对于公款,叶剑芝是一省再省,生怕花钱,就连到长沙、岳阳开会,无论多远的会,他都是清早赶过去,晚上归来,尽量少花差旅费。
在扶贫办工作了17年,当主任也满了7个年头,他从没逾越过自己定的规矩,不踩红线、不越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