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平均31岁玩命26年,他们让55颗北斗星耀全球!

就像这些年轻的北斗人说的: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但是中国的北斗事业永远年轻,我们把青春献给北斗,这一生都做北斗人!

在你心中,谁是中国最璀璨的巨星?谁是中国最顶级的天团?

就在今天,答案揭晓!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薄着烈焰拔地而起!

北斗第55颗,也是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

26年,55颗北斗卫星环绕琼宇,正式宣告中国第一“巨星天团”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太阳能翼成功打开的瞬间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颗北斗“出道”的背后,还有一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天团”级别的队伍!他们的队伍庞大,人数竟有30万人之多,在过去26年的时间里,他们把一颗颗北斗卫星打上天。

“北斗”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团队,平均年龄才只有31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

整整奋斗了26年,今天,当我们骄傲地指向天际大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北斗星辰!”时;当我们享受着北斗导航系统,为我们打网约车、点外卖、开车导航、借还共享单车提供众多便利时;今天,当我们在享受和平,享受着北斗为我们的国防带来的安全时,我们必须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目录

三个20多岁小伙子,在10平米的仓库解决“北斗”核心难题!编辑本段

时间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国的GPS系统第8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海湾战争”爆发。尽管还未“发育”成熟,但美国军方果断地提前将GPS投入使用。

令人惊讶的是,并不成熟的GPS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精确打击伊拉克,伊拉克军队甚至找不到对手在哪里!GPS一出手就震惊世界!

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等于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中国也愈发认识到这个系统如果使用别人的,无异于高楼大厦建在了别人的地基上。

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迫在眉睫!

1994年,中国制定“九五”规划时,定位导航系统“北斗”进入国家视野,可当时总共有三个卫星项目需要立项,另外两个项目已经通过审批,到了北斗这里,国家实在拿不出钱了。

相比于美国耗资300亿美元打造的GPS,北斗项目最初的办公室,设立在总参测绘局招待所三楼的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内。

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一个不速之客——信号“快捕精跟”问题跳了出来,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的工程进展。

能否实现对信号的“快捕精跟”,将成为决定北斗一号整体性能、甚至左右整个工程进展的关键。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三位博士还未毕业的20多岁小伙子——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竟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化”方案!

王飞雪

这三个小伙子,从北京抱回一台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拿了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

他们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人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们的仿真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于他们采用的技术路线堪称世界首创,立项表决时很多专家都持保留态度。难以决断之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郑重表示支持这些年轻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北斗一代系统的总设计师陈芳允

“快捕精跟”关键技术立项后,王飞雪和同伴们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左右。他们饿了就泡包方便面,累得眼皮子都撑不开时,就泡上一杯浓咖啡提提神,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时才打开行军床……

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们终于迎来苦尽甘来的日子,测试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数据,效果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

陈芳允听到报告后拍手称赞:“效果这么好,太令人兴奋了!”

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颗卫星送入太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心脏中国造,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编辑本段

如果说进行“双星”定位的北斗一号是中国对定位导航卫星系统的探索,那么北斗二号的研发就是中国逐步打破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垄断地位的利器!

2003年欧盟邀请中国共同研发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然而,中国支付了2.3亿欧元的“加盟费”,却根本无法接触“伽利略”的核心技术,而一分钱都没花的日本和印度,话语权居然比中国还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最令人气愤的是欧洲人傲慢地认为中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也让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北斗”导航系统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己、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斗二号系统的开发,比北斗一号更难。

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公里!

没有原子钟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北斗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在央视的节目中层回忆说:“因为原子钟技术难度太高,当时我们想从欧洲引进,本来已经谈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卖给你了。”

技术的突然封锁,给北斗团队当头一棒!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这样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钟”。

为了加快原子钟的研制进度,北斗一下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

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春景,成为原子钟研发团队的骨干。

李春景带领着年轻的团队,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无数的试验分析和验证,终于在2007年4月,让着一颗“中国心”原子钟伴随我国首颗北斗二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上天!

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就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而同时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却因原子钟故障,不得不补发卫星!

外国人惊叹中国科研的神奇速度,但北斗人心里最清楚,这种能力是被逼出来的,是靠着不服输的骨气、玩命干的勇气拼下来的。

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

中国人不仅自己有了原子钟,随着北斗在全球布局,中国人正在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频率之争绝不能输!编辑本段

解决了原子钟这个核心难题后,北斗团队面前又出现一道坎:2007年2月,一颗刚刚打上天的卫星,突然“失联”!地面既收不到卫星的信号,也无法对卫星进行操控。

这件事,让当时已经不算年轻的“年轻人”——48岁的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急得心脏已经提到了嗓子眼里。

“找,一定要找出来!”他和地面监测人员铆着一股劲儿,找不到卫星坚决不撤退!一个频率不行就再试一个频段,一天找不到就再找10天!

经过不断地搜寻,在卫星“失联”后的第17天,观测站终于再次捕获了卫星信号,经过地面人员的调控,33天后,这颗“失联”卫星重新开始工作!

险情被排除,谢军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谢军并未变得轻松:除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联”的问题,北斗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挑战:与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争夺国际电联的电信频段。

当时留给中国和欧洲导航卫星的电信频率段已经十分狭窄,谁先抢到这段太空领土这段频率就是谁的!这要求下一颗北斗卫星必须在2007年4月17日零点之前从太空中发回信号。如果卫星再次“失联”,那么不仅中国的“频段领土”将不保,之后发射的所有北斗卫星将不得不租借他国的频段工作!

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刻,谢军异常冷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带领团队在发射场对卫星进行7天7夜连续检查!

然而,就在运载火箭上了发射塔架进行第三次总检查的时候,卫星应答机突然异常,应答机是天上、地下信号联通的关键。此时,留给他们用来修复的时间只剩下了三天。如果三天内问题没解决,意味着中国会丧失这个频段。

千钧一发时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亲自抱着应答机驱车千里从西昌赶到成都,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检验测试。在应答机维修的三天里,谢军安抚团队,镇定地带着科研人员继续对其他卫星部件进行检查,为了不出意外,他整整72小时不曾合眼!

好在最后有惊无险,在2007年4月14日4时,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在西昌升空!

2007年4月16日20时14分,距国际电联最后期限仅剩4个小时的时候,第一组卫星信号终于回来,十几个接收机上同时接到了这组从太空回来的信号,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欢呼跳跃、热泪盈眶!

100%国产化,每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编辑本段

北斗二代卫星稳固了我们的太空疆域,也让整个北斗团队开始放眼全球。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加快北斗系统尽早服务全球,造福全人类。

可问题来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有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中国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难建立!

这时,北斗团队年轻的80后们站了出来,不让我们在境外建?我们还就真不在境外建了!我们有更大胆的想法:星间链路!

星间链路就是让卫星与卫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链接,将遍布全球的卫星编织成一张网,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的领空,所有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

星间链路效果

星间链路技术对北斗能否成功全球组网至关重要,在方案确立的关键阶段,当时只有29岁的康成斌大胆提出了某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万公里之间两颗卫星实现建链、通信功能、测距精度达到厘米量级,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只有29岁的康成斌,提出了一个要求:做一颗模拟的卫星去进行测试验证。令他非常惊喜的是,领导不仅同意建造了这颗模拟卫星,更给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让这支青年科研团队放手去干,历时五年攻关,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最终,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三号“太空兄弟手拉手”,不仅解决了没有地面站的问题,还将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相当于能看清几十公里外的一根头发丝!测量精度甚至高于GPS!

年轻的北斗团队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满意的答卷!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第17颗北斗卫星

2015年,北斗系统里程碑的一年,随着搭载着星间链路技术的第17颗北斗卫星升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开始向全球运行拓展。

运行星间链路的卫星CPU,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创造的“龙芯”!这宣告我们把外国人的芯片当成自己卫星“大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从这颗卫星开始,我们北斗卫星的所有核心部件,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

2018年5月,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康成斌非常骄傲地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已经实现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单机部件100%国产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斗人,目标都非常明确,在2020年,中国北斗超过美国GPS,为全球提供一流的导航服务。

30万人,接力奋斗26年,今天,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55颗北斗星耀全球!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从工农业生产、日常出行,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北斗早已经服务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航空航天、跨洋航行,到导弹制导、部队边防巡逻,北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刻刻保卫我们的家园。

当我们的汽车、飞机、精细农业等关系到命脉产业和民生产业在北斗的指引下有序运转的时候;当在连GPS都到不了的蛮荒之地,依然可以接收北斗系统的卫星信号的时候;当我们的导弹靠着精确的导航,穿过万里云山依然能够将目标误差缩小到厘米级的时候……

回首北斗26年来时路,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这些年轻的北斗人,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从几十人的项目小组,到如今30万人的团队。从最初北斗一号的两颗、三颗、四颗卫星,到北斗三号覆盖全球计划,从当年被欧美技术封锁,到今天100%实现国产化!

“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26年过去,曾经的年轻人——60后、70后们,已经渐生华发,今天,80后、90后们已经挑起了大梁。

就像这些年轻的北斗人说的: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但是中国的北斗事业永远年轻,我们把青春献给北斗,这一生都做北斗人!

今天,5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已经超越31颗卫星的美国GPS,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当我们每个人在手机里看到北斗、听到北斗、用到北斗的时候,请大家记住这支年轻的“北斗天团”,他们,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甘肃碌曲草原“环境革命”秀本色 “尕秀”蝶变呈藏式风情    下一篇 浙江开化“锁王”谢根土:用双手“走”出自强路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