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王玲玲:轮椅上的“院长妈妈”

轮椅上的女医生叫王玲玲,现任山西省晋中市开发区脑瘫康复医院院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她彷徨过、绝望过。但年幼时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肢体残疾而放弃,反而勇敢的向命运发出了挑战。

“看着同龄孩子蹦蹦跳跳的去上学,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时我就想,如果有这样一家机构,或者我就成为这样一个医生,能够专门治疗像我这样的残疾孩子,那该多好呀。从此以后这个想法就在我心里扎了根。”

王玲玲正在培训医务人员。

目录

“折翼”天使落人间编辑本段

轮椅上的这位女医生叫王玲玲,现任山西省晋中市开发区脑瘫康复医院院长。1969年出生于海南,后随父母支援山西建设来到晋中。王玲玲自幼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终身与残疾作伴。童年的她曾一度不能独立行走。走路上学,便是她奢侈的梦。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她彷徨过、绝望过。但年幼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肢体残疾而放弃,反而勇敢的向命运发出了挑战。

王玲玲正在为患者治疗。

10岁时,已经走遍全国各大医院的王玲玲,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方法,但一次舅舅的来访让她与针灸“结缘”。王玲玲的舅舅是曾参加抗美援朝的一名老军医,听说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便专程从江苏赶来。打算用针灸的方法试着为王玲玲治疗。

“没想到的是,被舅舅用针灸方法治疗后的腿部感觉非常舒服,我竟然有种想站起来的感觉。舅舅用这种方法给我治疗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奇的发现我竟然可以试着站起来了。”那个时候的王玲玲开始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舅舅假期的结束,临行时舅舅将针灸图交给王玲玲,并鼓励她:“这个针灸图你每天看一看,就按照我给你扎的这些地方,你每天给自己扎。”

在舅舅的启蒙下,10岁的王玲玲开始每天给自己进行针灸治疗。“刚开始手生扎的疼,后来越来越熟练,扎针就成为了我的日常生活。我一直坚持下去,到了高中我就能够自己走路去上学了。”

小小的针灸不仅使王玲玲的生活看到了希望,还点燃了她的梦想。“针灸的效果这么好,要是我能够成为一名针灸医生,就能够治疗很多像我一样的残疾孩子,让他们拥有正常的人生。”

怀着这样的初衷,王玲玲开始了学医之路。1991年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山西残疾人康复中心脑瘫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部队医院担任医师。

发现“隐形的翅膀”编辑本段

脑瘫是是国际上公认的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如果不能得到早期抢救性康复,有可能导致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当时在医院接触了不少脑瘫孩子,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还不太理想。我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让孩子尽快走起来。”

这个想法在王玲玲心中酝酿着,她开始潜心研究针灸攻克脑瘫的治疗方法。不断从自己身上试针,扎遍了医学记录中的所有穴位。终于,她在实践的摸索中独创出了一整套以“医瘫盘龙针”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患者正在进行“医瘫盘龙针”治疗。

“当时我想到孩子们由于神经系统受损,怎么样直接抓住这个根,看能不能从根上入手把这个神经系统受损的部分修复。”

1999年王玲玲的母亲患脑梗塞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王玲玲尝试着运用自己基本成型的“医瘫盘龙针” 法为母亲治疗。“其实那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当时我非常紧张。不过随着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医瘫盘龙针”首次临床实践的成功,给了王玲玲很大的信心。但发明“医瘫盘龙针”难,用好“医瘫盘龙针”更难。脑瘫病人的年龄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类型不同,治疗方案也完全不同。

每当有新病人入院,王玲玲都要对患者进行检查,制定治疗方案。给每位患者亲身施治,以便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由于坐轮椅行动不便,为节约时间,她甚至在针灸室一天也不喝一口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别人看她太累要她休息一下,她却说:“每当看到孩子们痛苦的表情时,我就忘记了苦和累,只有将所有孩子的治疗完成,我的心才能放下心来”。

我为“天使”办医院编辑本段

随着王玲玲的“医瘫盘龙针”治疗效果越来越好,不断有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那时候医院的床位已经住不下了,走廊里到处是人。我们院长就跟我说:‘你看你的治疗效果这么好,患者越来越多。其实如果有一个专门的脑瘫康复医院,就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这刚好和我当时的想法一致。”

2006年,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王玲玲创办了晋中开发区脑瘫康复医院,开始收治脑瘫患儿。“刚建院的时候条件并不好,冬天需要自己烧锅炉,每天从早忙到晚。后来患者越来越多,床位也住不下了。我们就开始第一次搬迁。”

由于患者们的口口相传,医院的名声更是传到了国外。2009年医院开始治疗俄罗斯患者。同年,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派人来考察。从此,俄罗斯的脑瘫患儿开始络绎不绝地来院治疗。也因此,晋中开发区脑瘫康复医院被确立为俄罗斯脑瘫患者的治疗基地。

“因为饮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俄罗斯孩子适应不了当时的环境。房间小而且不能洗澡,我们就考虑到了再次搬迁。”

一次次搬迁,只为给儿童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截至目前,医院共诊治了来自全国32个省市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法国、荷兰等13个国家共一万余名脑瘫患儿。医院不断地发展,被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而王玲玲院长却没有一天休息过。

“上午都在扎针,下午处理医院的工作。只要有患者我就不能休息。俄罗斯患者是不过春节的,大部分患者都会选择在节假日过来,所以很多次春节我和我的家人都是在医院里和患者度过的。”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王玲玲的身体开始出现心律不齐,时常难以入睡。随着劳累的积累很快就面临手术的风险。“当时我想手术耽误的时间会比较长,我就研究中医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后来我对自己进行了中医的调理,现在身体状况恢复不少。”

大爱无疆照四方编辑本段

王玲玲的性格乐观且坚强,她的品质不但改变了自己,同时也对周围人产生了影响。她时常鼓励患儿和家长,残疾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就能克服人生的障碍。医生和患者家长也时常对人说起“连我们院长这样的情况都能够做的很好,还有什么理由觉得生活不美好。”

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她多次对贫困家庭在医疗费用上予以减免优惠,十年来共减免60余万元;一些病人遇到困难时也会首先想到找她解决。因此,她和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有了好吃的、心爱的东西,总要留给心中亲爱的“院长妈妈”。

病人临出院时,含着热泪紧紧拥抱王玲玲不肯松手的场面经常发生;特别是来自国外的患者会不停地亲吻她的脸,以她们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王玲玲的热爱。

“是您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们全家希望,谢谢您!”无数的家长曾说过这句话。每当有孩子从这里学会走路,学会说话时,王玲玲总会热泪盈眶。她不仅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还改变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残疾孩子越少越好,希望他们长大不要有心理阴影。能够参加工作、组建家庭,过正常人的生活。也希望残疾人事业向其他事业一样同样受到关注,更好地健康发展。”这是王玲玲一直以来的愿望。

王玲玲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功立业标兵”、“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十佳医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数十个中央、省、市、开发区先进荣誉称号。

“对孩子要富有极大的爱心,不要对他们有任何的歧视。”这是王玲玲经常说的一句话。“让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走路、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未来,王玲玲还将无怨无悔地守护在“折翼”天使的身旁,做他们永远的院长妈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司机停车数次失败,路边保洁阿姨的操作亮了    下一篇 北斗“达人”刘经南: 将中国导航系统定位于全球第一梯队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