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山区群众“查档难”,他十年建起20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
朱志伟(中)接待查阅档案群众。
俯首档案“故纸堆”,浙江省龙泉市档案局局长朱志伟一干就是十年。为解决山区群众“查档难”,靠每年“挤”一点有限经费,朱志伟“蚂蚁搬家”般把关系民生的专题档案逐个数字化。如今,20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110万条检索信息,让普通群众享受到检索便利。“冷门”的档案事业,在朱志伟这里,也有“民生温度”……
百姓查档无小事编辑本段
“一纸薄薄档案,关系每个人生活”编辑本段
十年前,朱志伟初到档案局任局长。老档案馆条件艰苦,接待群众查档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还是手工检索提档,要从库房找一份档案,没有半天一天翻不到。
有一回,朱志伟碰到一位当地农民,怯生生地探问,能不能给查一查山林证。朱志伟一问,他说原打算砍掉自家承包山上的树,卖了给儿子当学费,不想被人拦住,说不是他的山,不能砍。他到处都找不到凭证,就想到档案局“碰碰运气”。朱志伟和工作人员进档案库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凭证。
普通群众到处找不到凭证的焦虑与失望,为查一份档案屡次来回奔波的辛苦,找到档案后的惊喜与感激,让朱志伟百感交集……他想到自己的母亲,当年为了复工复职四处设法查找档案,几经周折却遍寻不着,直到去世都没能了却心事。
“虽然只是一纸薄薄档案,却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甚至能影响改变人的一生。”朱志伟说,“百姓查档无小事”这句话的分量在心里越来越重,他下决心要让普通群众不再被“查档难”烦扰。
倾力破解“查档难”编辑本段
“一辈子只来查一次,肯定是大事”编辑本段
能不能把堆积如山的档案逐步扫描进电脑,实现档案查阅、检索数字化?朱志伟有了大胆设想。
有人不理解,龙泉作为欠发达地区财力捉襟见肘,能不能等有钱了再干?朱志伟态度坚决:群众也许一辈子只来查一次,但这一次肯定是大事,要让群众享受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把关系民生的档案用好。
2004年,局里总共只有7万多元经费,原先准备安装的空调不装了,办公用品采购计划取消了,先购置第一台电脑,着手建设民生档案数据库。到当年年底,土地、房产、山林权证等8类最常用到的民生档案,率先完成全文数字化。
把普通群众最有可能用到的档案先建成数据库,顺着这个思路,2005年,档案局完成了跨度30多年的婚姻档案数据库;2006年完成了新安江、紧水滩、滩坑、大白岸、瑞洋5个水库库区移民档案数据库。前几年当地大量企业改制,朱志伟提出目标,“今天改制,明天档案就要收进来”,让下岗工人一有需要就能查到。
眼下,龙泉第21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户籍档案库正在建设中,当地公安部门移交的1957年以来的户籍记录,正加紧扫描整理。朱志伟说,民生档案库,还会一直建下去。
“三心”满足群众需求编辑本段
“文件仓库”更要做好“百姓窗口”编辑本段
在龙泉市档案馆的查阅服务中心,70岁的颜决咸老人捧着一张几厘米宽的发黄纸条,激动不已……这是当年的“迁移证”,显示他的户口1961年从龙泉迁到温州平阳。老人原是龙泉一个伐木场工人,后被下放到平阳。按政策,当年精简下放的职工,现在每月可领到500元补助。
平时一得空,朱志伟总喜欢到档案馆查阅大厅看看,和来查档的百姓聊几句。今年中秋节,朱志伟接待了一位来查山林证的农民。因为只知道父亲的“土名”,电脑里查了很久都没查到,这位农民自己都说算了。朱志伟却继续帮他查,试了很多检索办法,终于查到了。
龙泉档案馆的查阅大厅里,摆着几副不同度数的老花眼镜。考虑到来查档的有许多老年人,朱志伟特意做了这个细心的安排。平时,他总是和同事们念叨,档案馆不应仅是“文件仓库”,更要做好“百姓窗口”,用“三心”来满足群众需求:热心接待,送上一杯热茶,递上一副老花镜;细心查档,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检索一齐上;耐心解释,提供建议,让没有查到档案的群众也理解。
“一纸档案解民忧”,成了朱志伟最大的快乐。能用民生档案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权益,档案事业与档案工作者的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