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张广胜:“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

张广胜创办了家庭抗战纪念馆,一处80多平方米的普通民宅放满了他收藏的抗战文物史料,多达5000余件。“但这还只是一部分。”张广胜表示,他现在收藏的抗战文物史料已达3万多件,他的住处、亲友家都成了存放地。

image.png

张广胜介绍他收藏的抗战文物

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沈阳的抗战文物收藏家张广胜第六次应邀赴南京参加公祭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开始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古都南京陷入尸山血海之中,30多万中国人殒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82年来,那血雨腥风横扫、旷古人间地狱的黑白镜头,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目录

创办家庭抗战纪念馆编辑本段

张广胜的家庭抗战纪念馆就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路东的一个居民小区内,一处80多平方米的普通民宅放满了他收藏的抗战文物史料,多达5000余件。

“但这还只是一部分。”张广胜告诉记者,他现在收藏的抗战文物史料已达3万多件,他的住处、亲友家都成了存放地。

这些文物史料,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地域范围遍及二战东方主战场,包括许多重大战役相关的文物,更有许多绝版和孤品绝密级的文献档案,例如,日军731部队的绝密档案。

张广胜今年46岁,老家是河南省濮阳县岳村乡瓦岗村,那里位于晋冀鲁豫革命老区,他的伯父就是一名抗战老兵。小时候,他特别喜欢看《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抗战电影,更爱听伯父讲抗战故事。

他听伯父讲过,当年村里有20多个年轻人参加八路军抗日,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三四个,其余都牺牲了。抗战情结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深根。他8岁起就收藏红帽徽、红领章。199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正式开始收藏抗战文物史料。

20多年来,张广胜收藏的足迹遍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还曾到过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张广胜小心翼翼地向记者展示收藏来的三本小册子,这是日军在东北某要塞讨伐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报报告,上面清楚地写明日军番号、军官职务、战斗的时间和地点、义勇军的名号和人数,还有手绘的地图。这份材料翔实地记载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武装的残酷镇压,也反映出义勇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击侵略者。

讲到收藏过程,张广胜说,获悉海外藏家手中有这份史料后,他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助理崔俊国咨询,得知这份史料非常难得,而海外藏家又不愿意出手转让,怎么办?他纠结了一阵子,最后不得不以高价收购,三本小册子花了数万元人民币。

寒来暑往,他收藏的文物史料越来越多,而且质量很高,有很多藏品在国内一些抗战主题展馆中都难得一见。

连年为公祭日捐赠文物编辑本段

“我收集抗战文物史料,看中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这些物证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作为收藏者,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它们、记住它们。”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从2007年开始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那年夏天,他出差到南京,便到纪念馆参观,感觉馆里文物还应充实。

回沈阳后,他就将自己收藏的侵华日军钢盔、水壶、炮弹壳等16件文物装到箱里邮寄过去,无偿捐给纪念馆。由此,他向该馆捐赠相关文物史料成了一件常态化的事儿。

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的首个国家公祭日上,张广胜成为全国唯一被邀请参加活动的民间收藏家。那一次,他捐赠了在东北慰安所遗址收集的“慰安妇”使用过的木碗、漆木盒、化妆品瓶子等日军侵华时期加害女性的16件证物。

2015年国家公祭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修建完成,他为之捐赠了7件“慰安妇”用品。2016年国家公祭日,他捐赠了一面题有“南京入城”的日本旗帜。在旗上,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的工兵家永洁将其从日本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的经历都记了下来。

2017年国家公祭日,他又和沈阳朋友裴复一起为纪念馆捐赠了大亚画报、侵华日军用过的手雷、日军迫击炮炮弹等共35件文物。

2018年国家公祭日,他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偿捐献了包括“日军支那事变纪念章”、日军文具、步枪子弹壳、军用水壶等十余件抗战文物,并从自己的藏品中整理出若干件日军进攻和占领南京期间的文物,包括日军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军队手牒、支那事变画报、日本国旗等文物和史料,在公祭日通过媒体公之于世。

2019年,他捐赠的史料是一个侵华日军在海南岛时所记录的侵略情况。

截至目前,张广胜已经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捐赠3000多件抗战文物和史料,其中不少是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

此外,他还多次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十多家与抗战有关的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捐赠文物史料3200余件。

不惜花重金收藏与毫不犹豫地捐献编辑本段

张广胜的家庭抗战纪念馆,也是他研究抗战文物史料的工作室。他认为,每一件文物史料背后都有一段抗战史实的记载,要准确地把握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历史价值,就要学习和研究。

一方面,多学多看,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学仪器仪表专业的他研究起历史特别是抗战史,史学书摆满了书架。走遍国内抗战主题展馆,认真观察了解每一件文物史料的特征和细节,掌握鉴别技能。

另一方面,结交朋友,向专家学者拜师学艺,这是提升收藏层次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每到一地征集藏品,他都要跑到当地查阅地方志,查阅日伪时期的档案。此间,他结识了一些了解、掌握抗战文物史料的相关人士和收藏者。

1998年,他去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东宁县要塞一带的山村征集藏品时,拜访了时任东宁县文管站站长的宋吉庆。宋吉庆不仅向他讲述了东宁要塞的历史,还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史料和书籍借给或送给他。

正是宋吉庆借给他的一本有关日本关东军在中苏几千公里边境线修建要塞的书籍,让他第一次了解了17座日军要塞的情况,并决定把征集藏品的重点区域就确定在边境要塞地带。

1999年,张广胜来到黑龙江北部边境黑河的孙吴县征集藏品,县委原宣传部部长杨柏林当时已经退休,这位当地土生土长的老人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曾被迫接受过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奴化教育,亲历了当年当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老人不仅给他提供了许多史料书籍和自己多年来对日军侵华历史的研究成果,带着他寻访日军军营旧址,还把日本老兵回访团带来的老旧图片送给他。

收藏抗战文物20多年,张广胜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特别是近几年,征集一件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史料,费用增高,他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但是,每当发现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史料,他都会想方设法筹钱征集到手。而每当纪念馆需要,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捐献出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生霞:致富路上的巾帼带头人    下一篇 他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守卫传统学术正道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