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他死磕误差率,就为了让放疗事故少点再少点

王坤已在医用加速器研究领域耕耘了11年。为了减少放射医疗事故的发生,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套符合0.5%误差率要求的水量热计,解决了构建国家基准的核心问题。

image.png

“竟然得了一等奖,我完全没有想到。”

说这话的,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离辐射计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电离所)医用加速器实验室副主任王坤。前不久,39岁的他刚刚摘得2018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应用研究类一等奖的桂冠。

王坤所在的医用加速器研究领域,是个交叉学科,他已在这个领域耕耘了11年。“计量是我的本行,同时我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从事医用加速器相关研究工作,既符合我的兴趣,又能让我一展所学。”他说。

目录

把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编辑本段

上学时,王坤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小眼镜”。因此,他憧憬着当一名眼科医生,治愈近视,一直希望自己能考上临床医学专业。

可阴差阳错,他最终被辽宁大学物理学专业录取。本着“学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他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2008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电离所工作。

入职后,王坤了解到,90%的放射治疗需要医用加速器产生的射线,而全球近4成的放射医疗事故都是由错误的射线剂量量值导致的。“人命关天,射线剂量不准可不行。”他说。

王坤意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建立一套标准的、全国通用的量值体系。“要做一个国家基准,让全国上下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放射剂量。”他说,“做基准很难,但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0.5%,是个刻在王坤骨子里的数字。临床要求,患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误差率要低于5%,但王坤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把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

此后4年,王坤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套符合0.5%误差率要求的水量热计,解决了构建国家基准的核心问题。

喜讯传来,人们把“年轻”“能干”等赞美之词送给他,但只有他的学生和同事知道他一路走来的不易。

“王坤刚参加工作时,电离所里从事加速器放射治疗研究的,只有他一个人。”王坤的一位同事向记者回忆道,他常能在实验室里看到王坤独自一人查资料、做实验,有时实验室快关门了,王坤还在查数据。

率队接受国际“大考”编辑本段

后续,王坤又带队自主研制出高精度辐射场扫描装置,克服了商用设备在空间分辨和剂量分辨测量中的技术缺陷;建设加速器参考辐射场,将射线源的稳定性提升10倍,逐渐搭建起了以水量热计为“心脏”、辅助体系为“血肉”的一套完整的放疗量值体系。

为了检验该体系的精准度,王坤申请了国际比对,即由国际权威机构国际计量局对体系的科学性进行评判。2016年11月,国际计量局一行人来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测试。

“当时,我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就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终于迎来高考一样,既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检验,又怕考不及格。”王坤回忆道。

第一周,是检测最重要的阶段。为配合测试,王坤直接住进了实验室旁的公寓里。除白天测试外,王坤团队晚上也要严格按照国际计量局提出的测试流程加班加点,团队4人中有2人整整一个月都住在实验室里。

以往第一周测试结束,就能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但国际计量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王坤,此次国际计量局团队使用的是一套全新的计算系统,具体结果要等他们回国后再行计算。

“那就等!我有信心。”王坤说。

直到2017年春节,早该拿到“成绩单”的王坤,终于收到回复:经过国际官方测算,我国放疗量值体系与国际体系完全等效、一致。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八个完成该项国际比对的国家;同时在该技术领域,我国也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但这并非终点。”王坤对记者说,“在电子、质子和重离子等粒子放疗剂量学领域,还有大片的‘草原’,等着我们去驰骋。”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脱口秀”般的“精神扶贫” 笑声的背后是她带病的坚持    下一篇 养老院来了一群年轻人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