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重庆谈判时,她曾担任毛泽东的翻译

龚澎幼年时,父亲时常将她抱上膝头,教育她:“外国人还在欺负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你坚持努力,女孩和男孩一样,将来可以为国家做许多事情!”这句话影响了龚澎的一生。

1945年9月16日,毛泽东(中)与美国士兵埃德尔曼·杰克(左)、龚澎(右)在红岩村。

7月27日,位于红岩村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记者 齐岚森 摄

说起中国外交部,你会想到谁?是果敢睿智的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还是沉稳霸气的外交部部长王毅?

你知道吗?中国外交部历史上还有一位杰出人物:她给彭德怀做过秘书,为毛泽东当过英文翻译,也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她才华横溢,曾是燕京大学公认的“校花”,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称赞她为“环球新闻界最出类拔萃的妇女”。

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家、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新中国新闻发言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龚澎。

一次有趣的“面试”

龚澎1914年出生,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著名的革命者,曾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与蒋介石是同班同学。母亲名叫徐文,是革命家黄兴的妻妹。

龚澎幼年时,父亲时常将她抱上膝头,教育她:“外国人还在欺负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你坚持努力,女孩和男孩一样,将来可以为国家做许多事情!”

“这句话也影响了龚澎的一生。在她的一生中,始终践行这一番话,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重庆市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主任刘志平说。

时间回到1940年的一天,一位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年轻女性来到红岩村。此前,她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担任秘书工作,此次奉调来到重庆。她就是龚澎。

龚澎报到后,前往曾家岩50号见周恩来。

“我还有一点工作要做,你等一等吧。”周恩来说。

龚澎就在周恩来的办公室里安静地坐下来等待。很快,周恩来忙完工作后就问龚澎:“刚才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3张地图。”

“那你具体说说看!”

“一张是军事地图,一张是二战时欧洲战场的地图,还有一张是关于华北战场兵力的数字。”

周恩来满意地说:“你的观察很敏锐。”

与周恩来谈话后,龚澎被安排担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负责国际统一战线和外国记者的联络工作。

“这次见面实际上是周恩来对龚澎的‘面试’。在后来的工作中,龚澎的表现非常出色,得到了党组织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信任和赏识。”刘志平说。

龚澎英语好,笔译和口译水平都很高,能看着中文稿,在打字机上直接打出英文稿,她能迅速将延安的消息和《解放日报》重要社论及时翻译成英文并打字油印,送到外国记者手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名篇,也是由她翻译并发往国外的。她还是翻译《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人。

作为周恩来的外事秘书,龚澎每隔几天就会把从外国新闻记者那里了解的情况,写成简单的汇报,并提一些建议供周恩来参考。“皖南事变”后,龚澎和南方局外事组组长王炳南主动走访各国使馆、外国记者,披露事变真相,阐明中共政策。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龚澎担任毛泽东的翻译,无论是会见赫尔利大使还是接见外国记者或者外国朋友,都是龚澎陪同。据介绍,重庆谈判时,毛泽东第一次见到龚澎的丈夫乔冠华时,称赞俩人: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别人感兴趣的故事”

8月1日清晨,渝中区两路口大田湾体育馆周边也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练拳、跳操、打球,朝气蓬勃的一天拉开序幕。

“抗战时期,这里是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的驻地,是战时首都重庆对外宣传的活动中心。这里也是龚澎重要的工作地点之一。”刘志平介绍,抗战期间,重庆设有40多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还有各种国际性反法西斯组织与10多个中外文化协会。

据1943年10月底重庆官方统计,常驻渝的外籍人士达1192人。其中,包括驻重庆的上百名外国记者,他们来自合众社、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德新社等国际新闻通讯机构。美国的《时代》《生活》《读者文摘》,英国的《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泰晤士报》,以及《悉尼晨报》《巴黎晚报》《莫斯科世界新闻》等著名报刊在重庆都派驻有记者。

当时,龚澎的主要任务是与各国驻重庆记者联络,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报敌后抗日战场的情况,揭露国民党制造的阴谋,并通过他们向全世界作广泛报道,争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和援助。

“当时,大家都知道龚澎是为共产党说话的,但她很受外国记者欢迎,不少外国记者甚至认为,只有从她这里才能得到真实的消息。”刘志平说。

龚澎的女儿乔松都曾撰文回忆:“母亲认为,与西方记者打交道,就是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要做到随时准备和他们打交道。”对那些出言不逊、敌视中共的记者,龚澎总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说服他们。当时,美联社有个记者是出了名的右翼分子,龚澎对他做了不少工作。这名记者后来发回的稿子,有不少内容就是直接引自龚澎提供的消息,尽管他的态度仍然不那么友好。

“龚澎对外传播的方式十分灵活多样,她总是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别人感兴趣的故事,以此增强传播效果。”刘志平说,那时,除了经常举办、出席各种类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龚澎与同事还将解放区的漫画等艺术作品,缩印制作成精美的小册子,介绍到了美国;她还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国际局势的讲话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译制成英文版推向国外。

在重庆工作的6年里,作为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和中共代表团的新闻发布员,龚澎赢得了当时在重庆的中外人士的广泛尊重和好评。

当年驻重庆的美国《联合劳工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回忆:“她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做工作,她往往实际上是在给舆论以正确的引导,但并不让你感到你是在被人引导。”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则称赞龚澎是“环球新闻界一个最出类拔萃的妇女”。

“她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

“龚澎才华出众、貌美优雅,能言善辩、善于社交,且大方洒脱、个性鲜明,又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她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再加上随军记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清新幽默感,这令她充满魅力。”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工作人员黎余说。

1963年,周恩来率团出访亚非拉十四国,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某国电视台记者提出采访周恩来的请求,并希望中方付费。龚澎当即驳斥道:“你想错了,记者先生!我们不需要恩赐,在众多国家的电视屏幕上纷纷出现周恩来的形象之后,贵国的电视才姗姗来迟地出现,那时,记者先生,你就会知道你现在是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了!”

“龚澎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令人敬佩。”黎余说,龚澎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她充分利用女性特有的“柔”,将中国温润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的同时,更用自己潜在的“刚”主动出击,尽展大国风采。

“她的这些优点也让她赢得了外国友人的信任。”黎余介绍,在重庆工作时,有一次龚澎得了痢疾,马上有记者把她送到美国海军医生那里去治疗。她姐姐龚普生从昆明送来一箱药品和衣物,也是美国新闻记者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到重庆,仅仅为了避免从邮局寄出,留下收件人是共产党员的痕迹。

重庆,是解放前龚澎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她以自己坚定的信仰、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迷人的魅力,不但成就了一个外宣工作者的辉煌,也树立起了一个出色外交官的形象。

1946年,龚澎奉调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后又转战上海和香港。新中国成立后,龚澎出任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那年,她刚满35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脑瘫男孩专业第一,考研成功!过程太励志    下一篇 沿河社区:打好“组合拳”抗击疫情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