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中国滑坡学之父”徐邦栋:躬耕滑坡数十载,常年扎根祖国西北

“徐滑坡”——这是业内对徐邦栋的尊称。作为中国滑坡治理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他为我国的铁路运输安全和滑坡灾害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6.jpg

晚年的徐邦栋仍坚持科学研究。图片来自网络

“徐滑坡”——这是业内对徐邦栋的尊称。作为中国滑坡治理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他为我国的铁路运输安全和滑坡灾害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邦栋去世前两天,学生来探望恩师,他用颤颤巍巍的声音向这位学生讲授近期的研究发现,学生让其休息,他却坚定地说,“不要打断我,我快没有时间了,请听我讲完”。

徐邦栋上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课。只是这一次,在双手微微颤抖之后,他却永远地睡着了,时间定格在2016年8月10日。

目录

因缘际会编辑本段

1921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徐邦栋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怀着救国救民之心,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1939年4月,徐邦栋考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政训第一总队,准备投笔从戎。但眼看当局腐败无能,徐邦栋最终放弃了这条道路,转而投身技术救国。他于1940年考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于194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徐邦栋满怀信心参加国家建设,并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1950年徐邦栋调入位于甘肃天水的原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他的铁路建设生涯从这里起步,他与滑坡学的缘分也从这里开始。

人称“徐滑坡”编辑本段

在业内无人不知“徐滑坡”,而这背后是他70年如一日的执着与专注。

在1950年至1953年的兰银、宝成等新线铁路选线测量工作中,徐邦栋声名鹊起。在设计宝成线北段路基时,徐邦栋首创了铁道部鉴定的路基特别设计文件,被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位路基专家”。

1981年的一场特大暴雨让宝成铁路全线中断运输,这一停就是3个月。铁路沿线治理的滑坡均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但经徐邦栋治理的12个大滑坡仍保持着稳定。业内评价徐邦栋在滑坡治理方面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根据不同体质和特征辨证施治,药到病除。

早在1961年,徐邦栋就全面主持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现中铁西北院)崩坍滑坡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他在1977年出版了《滑坡防治》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滑坡的专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滑坡防治理论和方法,徐邦栋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滑坡学之父”。

扎根大西北编辑本段

在开创滑坡学的过程中,徐邦栋常年扎根祖国西北,为中铁西北院发展壮大而呕心沥血。

中铁西北院地处兰州,环境艰苦。建院之初,一无基地,二无试验设备,三无足够的人才,困难重重,但徐邦栋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开展研究。他亲自编写讲义为年轻技术人员讲课,带领他们深入现场进行崩塌、滑坡等路基病害的调查、勘探和研究。

徐邦栋在中铁西北院工作了近60年,培养了该院三代滑坡防治人才。不仅如此,徐邦栋的学生还遍布原铁道部第一、二、三、四勘测设计院,他培养的研究生和跟随他工作过的技术人员大多成了各单位灾害防治的专家和骨干。

自古稀之年至89岁间,徐邦栋用十年时间撰写出版了《滑坡分析与防治》《高堑坡设计及变化分析与防治》等专著,94岁时他又出版第三本书,在生命即将耗尽之时他还在校对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

薪火相传编辑本段

对待学生和后辈,徐邦栋在技术上从不保密、毫无保留。“我如果不把这几十年治理滑坡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你们,不及时写出来,那就要带到坟墓里去了。”这是徐邦栋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位徐邦栋的学生曾回忆道:“跟徐老出差从来不轻松,根本没时间玩,因为他出差途中从来都是手不离书、稿纸和铅笔,他会随时考问年轻人一些滑坡问题,如果答不出来,他会跟你认认真真讲一路,直到你彻底弄明白为止。”

虽为滑坡治理方面的大师级专家,但徐邦栋在年轻人面前从来不摆架子,而是在点滴中倾囊相授、谆谆教诲,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奇观”:曾经跟随徐邦栋常年奔赴现场的司机都能对滑坡说出个一二来。

如今,众人所熟悉的那位徐老已经远去,但他七十载如一日的专注和坚持、上完人生最后一课的执着精神值得缅怀,中国的滑坡灾害防治事业也将薪火相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他在生态移民村种下了一株“摇钱树”    下一篇 公屋人家的百味人生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