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她的思政课上,为何总有歌声飘出?

“单纯地讲理论,学生们可能觉得枯燥,遥远,但当他们唱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音乐是最能触发情感的东西。”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

“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手中的枪杆要握紧。”

“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

 ……

北京师范大学教八楼4层,常有歌声飘出,这可不是音乐课,而是熊晓琳的思政课。用音乐讲家国情怀,是这位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的教学特色,她说:“这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单纯地讲理论,学生们可能觉得枯燥,遥远,但当他们唱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音乐是最能触发情感的东西。”熊晓琳解释着自己的创意。她本身就是个音乐爱好者,她的“教学资料库”里积累了500多首歌曲,每一首都能和重要的历史节点巧妙对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熊晓琳选的歌是《你的名字,我的力量》,学生们安静地听着,体会着旋律中的力量。 “听一听歌,讲一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久远的历史和抽象的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熊晓琳说。

课堂上可不只有老歌,还有流行歌曲。提到“中国梦”,熊晓琳就选择了一首春晚歌曲——《我的要求不算高》,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梦也是每个人自己的梦,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建设者,成为奋斗者。

“年轻人喜欢的旋律,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熊晓琳笑着说,“听这样的歌曲,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我们的中国梦需要年轻人的热情。”

熊晓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先后获得“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荣誉。她在教学上的探索和创新对不少学生产生了影响。

一位研二学生说:“熊老师讲深奥的理论不用术语,而是像唠家常一样娓娓道来,用有温度的语言讲有意思的故事,她的思政课接地气,不枯燥。”

除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熊晓琳还有一批特殊的学生——思政课青年教师。2012年,熊晓琳工作室入选首批“北京市名师工作室”,她开始承担培训北京市思政课新上岗教师的任务,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

她精心设计了“微格”训练模式:参加培训的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15分钟的课堂教学,其间全程录像;学员自我评课,教学名师还要进行“一对一”点评,帮助其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并给出合理建议;最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对个人教学给出“集体诊断”。

新上岗培训算是“扶上马”,熊晓琳还坚持“送一程”。比如通过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建起“能量加油站”,并开设移动课堂“北京思想青年”,分享教学法,提升科研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不间断的指导。熊晓琳希望青年教师快快成长,影响更多的学生。

如今,熊晓琳还奋战在思政课教学一线。一堂堂课,一首首歌,爱国、奋斗的种子在一位位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雷美央:在山里娃的心中种下阳光    下一篇 首位“破冰入海”女科学家唐立梅:感激时代成就女性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