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背上儿子,带着工作,她敲开了千名贫困绣娘的幸福之门

从一个手艺厂到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壮族妇女蓝淋用了20年。

a044ad345982b2b7a81ee865a18048eb77099b44.jpg

经过20年的发展,壮族妇女蓝淋办的手艺厂成为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她本人也成长为壮绣第五代手工艺传人。

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西华街323号创办壮绣手艺厂的蓝淋,被中国红十字会、阿里巴巴公益请到杭州,与另外9位经历人生痛苦或磨难的女性一起,分享她们的生活感悟。

蓝淋说:“做人就像绣花一样,要踏踏实实,一针一线都不能含糊。”

蓝淋出生在一个壮族家庭,奶奶和外婆都是壮绣传承人。在长辈的影响下,少年时期,别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时,她就坐在家里缝制自己喜欢的图案。长大后学习和从事服装制作,刺绣依然是她的爱好。

然而,身边会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女性开始穿上时尚的衣服,对刺绣不感兴趣,不少壮族大妈们一时也难得再拾起这针线活。眼看传统的壮绣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形势,蓝淋下决心把壮绣技艺继承和发展下去,在1998年辞去稳定工作,与兄长一起创业,成立壮绣手艺厂。

在搜集和整理壮绣技艺和作品的过程中,蓝淋到过广西大部分县城。她发现,为数不多的绣娘都年纪偏大了;相对于机器刺绣,壮绣采用平绣、堆绣、插针绣、打籽绣、盘绣等多种刺绣方法,图案更富有立体感、更精美。

壮绣手艺厂开业之初,没有成熟的刺绣工人,蓝淋既当师傅,亲手指导新手们学习刺绣,又领着业务员四处奔走,上门推广壮绣产品。然而,这些耗费绣娘心血的壮绣产品无人赏识。一两年下来,工厂仓库里积压了价值数万元的绣品。

有人叫她放弃,她想起奶奶的话:“壮绣是最美的,不能半途而废。”

古老的技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下去?这个问题蓝淋思考了很久。马山壮绣手艺厂请来不同地区的专业设计师,把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壮绣中,不断开发新技法、调整绣线颜色,注入了更多时尚元素和实用性。

没过多久,蓝淋就接到客户电话说:“这批靠枕的样品在市场上反响好,你们可以量产了。”

他们的产品慢慢打开了市场。柳州市一家五星级宾馆除了酒店大堂、总统套房定制巨幅刺绣外,还希望把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到普通客房中。例如,拖鞋鞋面也要绣上图案。

“拖鞋属于消耗品,如果全部按照收藏品的标准来制作,肯定是大材小用。”马山壮绣手艺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把产品分为壮绣藏品、慢服饰、慢家纺和慢潮流等,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寻找到结合点。

蓝淋向记者介绍,她将绣娘分为4个等级,A类绣娘必须具备10年以上的壮绣技艺,专门负责制作对工艺要求高的收藏品;刚入门的D类绣娘则负责生产工艺要求相对较低的家纺类产品。

在蓝淋的带动下,马山县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学习壮绣,传承民族技艺。其中,有1000多名妇女经过培训,成为壮绣绣娘。曾在广东打工的绣娘罗月小,回到家乡学起了壮绣,一边拿工资,一边照顾家人,她上初中的女儿在课余时间也跟着学壮绣。

近几年来,为让更多贫困女性学会刺绣技术,马山县这家壮绣手艺厂先后开展了60多场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00多人,有部分妇女通过技术晋级加入了该手艺厂的生产队伍。壮绣手艺厂还拿出几条产品线作为帮扶困难妇女就业基地,面向当地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家里又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中年妇女,帮助她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马山壮绣手艺厂把新设计的产品拿到南宁的商场展示,各种憨态可掬、绣工精美的猴子、大象、斑马等布偶引起了年轻人的围观。蓝淋和姐妹们深受鼓舞。

如今,蓝淋让壮绣产品从单一的观赏性装饰品,发展到涵盖工艺收藏品、服饰、家居用品、时尚潮品等,成为广西旅游市场上热门的伴手礼。同时,80幅马山壮绣还作为中国民族手工艺品代表作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参加东盟国家文化“走亲”活动等。

“守护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传承民族特色,焕发新的生命力。”蓝淋说,马山壮绣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一件件老物件 见证家之幸福    下一篇 瞬息通达 一位通信人的“换代”史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