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老物件 见证家之幸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每一个社区,都有难忘的经历,都有令人心动的故事。山西晚报记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太原市南海二社区一户普通家庭,用他们的故事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以小见大,折射改革开放的成果。
“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形容。”89岁的谢勇,原是太原第八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他祖籍江苏,15岁参军,是部队里一名军医,跟随63军定居太原,退伍后成为一名医生,养育了4个子女,家庭成员20多口,四世同堂,最小的重孙子9岁。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的生活艰苦,谢勇和老伴一个月能挣100元,上有老下有小,11口人挤在一个由门诊部改造的6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住房条件差,就是个睡觉的地方。当时是计划经济,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应,买什么都需要粮票和购物券,一人一个月三两油,全家人吃个和子饭只用一小勺油。“虽然生活艰苦,但是精神上轻松,人人平等、上下级的关系特别好。”谢勇的老伴说。
1980年,谢勇的家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相继上班和参军,虽然住的是平房,但自家房子大了,住着四口人。当时家中有了电器,看上了彩色电视机,用上了电冰箱,从单调穿衣颜色到花样繁多的颜色。1984年他们搬进了面积90多平方米的楼房,谢勇两口子挣钱也多了,两个人加起来能挣700多元,12英寸的电视换成29英寸的大彩电。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艰苦的日子不能忘,谢勇的老伴张玉霞经常告诫子孙们不能浪费。现在,他们家用的组合柜还是40年前,花了20元请木工师傅打的,虽然有些老气但非常耐用,老柜子上插满了老人和子女们的照片。
1990年以后,老两口有了大把的时间,一年要回两次老家江苏徐州。最让他们感觉国家发展快速的是,交通的便利和火车的提速,一开始回老家坐慢车需要3天时间,现在坐高铁只需要几个小时。
2018年,老两口的退休金能拿1.4万多元,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在精神生活上,谢勇喜欢看报和养花,老伴喜欢打毛衣,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她打的毛衣。现在,子孙满堂的家中一共有9个党员。谢勇家最多的是凳子,每到星期天,在太原的子孙们都要来家中聚一聚。
老人展示全家福照片
平时,谢勇喜欢看报,老伴喜欢打毛衣
老人收藏的粮票
老两口不仅买了冰箱还买来冰柜,备齐食材迎接每周日的家庭聚会
这个组合柜是40年前打的,一直用到现在,上面插满了家庭聚会照片
谢老在阳台上养满了各种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