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我是爸爸的唯一,所以我不怕” 9岁男孩送最珍贵父亲节礼物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隔离移植舱内,徐凯(化名)躺在病床上,身旁的医疗器械上悬挂着一袋造血干细胞,深红的血浆流过输液管注入到徐凯体内,如同生命的种子,为身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他带来希望。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隔离移植舱内,徐凯(化名)躺在病床上,身旁的医疗器械上悬挂着一袋造血干细胞,深红的血浆流过输液管注入到徐凯体内,如同生命的种子,为身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他带来希望。

徐凯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生命种子”的捐献者,正是自己9岁、正读小学3年级的儿子辰辰(化名)。“父亲节快到了,这是孩子送上的最珍贵的父亲节礼物。”辰辰的母亲说。

目录

来势凶猛的血液病编辑本段

徐凯是绍兴人,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开了一家服装厂,一儿一女,家庭幸福美满。

2019年“双十一”期间,徐凯筹备发货之事,非常忙碌。“忙完休息几天后,还是觉得浑身没力气,我以为是年纪大了,熬夜都恢复不过来了。”徐凯说。

趁着回绍兴看望家人,徐凯顺便去医院做了全面体检。化验单拿到后,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白血病?不可能吧!”看着家人发红的眼眶,他的心沉到谷底。

“我的身体向来很好,但这些年因为工作,熬夜已是常态,每天凌晨3、4点睡,中午11点多起床。”令其没想到的是,噩耗随之而来。接下来数月,徐凯都在积极做化疗,但一直没有好转迹象。

他说,自己曾和妻子“开过玩笑”。“万一我有个什么事,孩子就没爸爸了。”他的妻子没接话,转了话题。实际上,独自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总在想着最坏的打算。

儿子是最佳捐赠对象编辑本段

单纯依靠化疗已被证实无效,徐凯只能把希望放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上。但无论是到中华骨髓库匹配,还是等待社会捐助,都希望渺茫。

近亲移植造血干细胞成功率更大,但徐凯父母已是高龄,女儿才5岁,9岁的儿子辰辰最合适。“对孩子的身体没有影响,放心。”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主任蓝建平的话给一家人吃了“定心丸”。

今年4月,辰辰配型成功(半相合)。此种“幸运”让徐凯心里五味杂陈,“很感激,但也很心疼孩子,不忍心他吃苦。”

5月24日,徐凯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准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他时不时就会问问儿子的情况。“你放心,我们的儿子是勇敢的男子汉,他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救爸爸。”妻子一直安慰着。

送上最好的父亲节礼物编辑本段

辰辰就读小学三年级,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正是调皮的年纪。但对爸爸的病,他非常认真。“妈妈说,我是爸爸的唯一,所以我不怕。”真正面对针头时,辰辰还是咬着牙哭了。

6月4日,辰辰开始打动员针,一共要打8-10针。4天后,采集造血干细胞。6月9日上午,从辰辰体内抽取的造血干细胞,缓慢输入徐凯的体内。

蓝建平介绍,“一般情况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年纪越轻越合适,越年轻的供体干细胞增殖越强,质量越好,移植后患者骨髓也恢复快。”

“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很成熟,但捐献包括抽血化验、注射动员剂、抽取造血干细胞等系列过程,对一个9岁孩子来说确实是场考验。”蓝建平说,“以往大多是父母捐献给子女,而子女捐给父母的较少,少年儿童则更少,辰辰很勇敢,送上了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等我好了,还要上‘战场’”    下一篇 护士病房唱豫剧庆祝患者出院 网友赞“当代穆桂英”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