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过年 乡情扑面而来让人心安
时间:大年初一
坐标:太原市东山
故乡就是你的主场编辑本段
丈夫的家在太原市的东边,一个不算小的山村。他们家住在村西头,大年初一回去,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从村口回家,而是开着车从村里的大路绕了一圈。碰到熟识的人,对方或者他总要停下车来打个招呼。
“回来咧?”
“回来咧。”
“村了过年?”
“哦,村了过年。”
他们用方言问候着,几句看似没什么油水的话倒显得十分亲切。
可能这是中国人的天性,即使一整年你都没有回来过或者就算一整年你都在村里,但过往的都不作数。在与不在,要看春节这几天。村里人会以此判断,你是不是村里人。
春节期间,最容易上口的谈资也便成了谁谁家的儿子回来了,谁谁家的姑娘今年嫁了,初二带着女婿回来呀。那谁人家今年就没回来过年,不知道咋了。
回了村,公婆在收拾东西。丈夫拉我去几个亲戚和儿时同学家串门。他说这是“报到”,不管过年期间有没空再见见,这个年前的“报到”才更重要。
嗯,这是他的主场。你知道的,就是那种谁都认识,很放松、很亲切,看见破瓦罐都敝帚自珍的那种。
故乡处处都是仪式感编辑本段
故乡就是有许多仪式感的地方。仪式感是从年三十开始的。这一天,你一定不能睡懒觉,早早起来吃过饭要准备祭祖的东西,饺子、熟肉,纸和香。这一天的时间被卡得很紧。十点去村外的祖坟祭祖,徒步一个来回要一个多小时。
因为地势较高,一边祭祖一边还能看看全村一年来的风貌变化。
十一点半回到家,婆婆已经用白面弄好了一锅糨糊。于是把一大卷手写的对联拿出来,分门别类放好,再一个个贴到各种门的两侧,大门、家门、水房、锅炉房、厕所、鸡窝……每一个门都有专属的内容,长短宽窄也是依据门的大小因循旧例“定制”的。
吃过午饭就是下午紧张忙碌地包饺子了,全家人齐上阵,公公一边包一边还要照料外屋炭火上蒸煮的各种食材。到了下午五点左右,如果包饺子的任务完了,你是可以出去串个门的。但六点左右天一擦黑,全家人就又要开始忙碌年夜饭了。
什锦的铜火锅是必备的,其他的可以自由发挥,一人弄一个菜。
要说仪式感,大年初一清晨4点钟的旺火是最热闹的。说是4点,其实这个时间点是各家自己把握的。但一般来说要越早越好,越勤快的人会越早,也预示着一年里这家人越是红火旺盛。
旺火是提前从山上收集来的枯树枝,用方言叫“年柴”。年柴是越多越好的,等到旺火快熄灭的时候,就是“放炮”的比赛,各家此起彼伏,你来我往,赶着拼着要斗个你输我赢,那密度和响度,绝对是夜里12点那场所不能比的。
故乡是梦开始的地方编辑本段
故乡就是梦开始的地方。丈夫出生在一个极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丈夫家不是贫困户但也不是官与富,婆婆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十几岁就响应党的号召到了太原东山的这个山村,一呆三年。之后又回城工作,又返回来嫁给了村里的公公。
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那个时代的人都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丈夫从小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这些朴素的思想。
现在山村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了,几乎一大半的村里人都在太原市里买了房子,家家门口停着私家车,还有人去了北京、上海甚至国外。
从这里走出去,带着家乡朴素的价值观;在春节时再聚回来,一群人仍然固守着那些年节里的规定。此时,丈夫正在和他的发小们聊着,每个人似乎说话都有点慢。一群中年人,他们的前20年属于这里,但我想只要年还在,他们或许永远属于这里。
村里人的日子简单,可能并没有多少惊喜、新鲜,但一家人一起,全村人一道,只要能在一起,热热闹闹,哪怕争吵几句,总是好的,似乎这就是默契中的一种幸福。追梦,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自己日常的事情做好,这不正是朴素的希望和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