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金春燮:十年间支撑起77座烈士纪念碑 弘扬抗战精神

雨后,山里的青草疯长,而太阳却毒辣起来。在距离汪清县城45公里的庙沟村,烈日下,一位老人用镰刀小心地割去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周边的杂草,然后用手轻轻拂去碑上的浮尘。

??.jpg

在“英烈班”的教室里,同学们和金春燮爷爷“拉钩”,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题记:

“纪念碑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它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伟大追求。”

——金春燮

雨后,山里的青草疯长,而太阳却毒辣起来。在距离汪清县城45公里的庙沟村,烈日下,一位老人用镰刀小心地割去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周边的杂草,然后用手轻轻拂去碑上的浮尘……

老人名叫金春燮。整整十个春秋,这样的山间小路老人不知走了多少遍,只为了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

“汪清称得上是延边的井冈山。这片土地埋藏着那么多革命烈士的忠骨,后人竟不知晓。历史不应该就这样被湮没!”

目录

——一份纯粹的对党的信仰,让年近六旬的金春燮开启了另一段人生编辑本段

1947年出生的金春燮是朝鲜族,当过兵,做过工人、教师、科员、乡党委书记、县文化局局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2005年起,出任汪清县关工委主任。

在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的过程中,金春燮接触到汪清抗联史料。他发现,汪清县是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仅在有据可查的105场抗日战斗中,就有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处,6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于此。作为延边地区最大的主战场,汪清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抗联英雄,其中尤以时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的童长荣烈士影响最大。

循着史料的记载,年近六旬的金春燮一头钻进了山区的沟沟岔岔。

2005年的早春,乍暖还寒,山里的温度还不到零摄氏度。在东光镇庙沟村抗联遗址,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被丛生的杂草覆盖,上面散落着三四十块拳头大的石头。如果不是仔细辨认仅有50厘米高的小木牌,谁也不会相信,这里就是童长荣烈士的墓,一位英雄的墓。这位刚强的朝鲜族汉子,第一次为烈士落泪……

史料记载,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中有一座抗联将士纪念碑。2006年,在大量的走访和对照后,金春燮终于找到了纪念碑遗址。可那是怎样的一座“碑”啊?几乎就是个快要被杂草掩盖的小土包,而且根本没有墓碑。那一刻,金春燮第二次落泪……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抗战遗址已经荒芜,不少烈士墓地难以辨认。

“抗联英烈就躺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却不知道,也无迹可循。这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却被我们多数人忘却了……”历史的“断档”像一把尖刀,把金春燮的心狠狠地刺痛了。

作为一名1973年入党的老党员,金春燮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怎样吃“百家奶”,被那么多陌生的母亲们哺育大的;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金春燮一直铭记于心,“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就没有延边州的发展;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共产党员的职守和担当让金春燮在退休之后再次迸发出革命的激情——

“不让历史断茬,不让抗联烈士‘无名’,只要是在这片土地上为抗战牺牲的英烈,自己有生之年都要给他们立碑!”

“缺钱,不懂设计,雇不起人施工维护,生病打干扰素……困难是不少。可烈士们把生命都献给这片土地了,这些困难又算得了啥?”

——一份朴素的情感,十年间支撑起77座纪念碑编辑本段

为烈士树碑,这是一份约定,是金春燮和自己的党员身份立下的毕生约定;为烈士树碑,还是一份承诺,是金春燮为了后代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可为烈士树碑,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当其冲的就是缺钱。

退休前,金春燮做过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县城内也是个级别不低的领导干部。从政这么多年,金春燮从来没为个人向组织或单位张过一次嘴。这次为了革命先烈,金春燮破例了。

“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是抗战时期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金春燮估算了一下,建根据地遗址纪念碑得4万元。他找到自己的老部下,“我替牺牲在汪清这块土地上的634名抗联烈士谢谢你们了……”金春燮刚说了这一句话,老部下就坐不住了:“老领导,你别说了,虽然我们单位是个清水衙门,但是这钱我们出!”金春燮拿着凑来的4万元钱,建起了第一座烈士纪念碑。如今,它不仅成了汪清县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基地,还被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党校党性教育实践基地。

筹钱难,花钱就格外仔细。在开始建英烈墓碑的时候,由于拿不出高昂的设计费和承包费,金春燮决定自己设计修建。他带着附近的村民夜以继日地干了3天,终于建成了一座墓碑,可是第4天早上到陵园一看,刚建好的墓碑竟然倒塌了。

看着地上掉落的碑文,金春燮久久回不过神。他低着头狠狠跺了跺脚,暗下决心:从“小学生”做起,重新学习,重新修建。

金春燮来到县里的设计院,向建筑设计师虚心请教。回到家,他把自己关进书房,参照厚厚的建筑书,将一沓修建前写的策划书和自己标记得密密麻麻的设计图纸进行比对完善。经过研究,金春燮带领村民终于建成了墓碑。

树碑,从选址、备料,到设计、施工、刻字,大大小小的工序不下十个。为保证纪念碑的质量,每个纪念碑原料都是金春燮亲自从几百里之外的花岗岩工厂买回;每个纪念碑的选址和设计,都是金春燮深入研究后决定的;就连立碑,也饱含着金春燮的心血。

2008年11月的汪清,已是天寒地冻。“小汪清革命根据地遗址”面临着继续修建还是延缓工期的选择。

思前想后,金春燮找到了并肩作战的“搭档”崔锦哲与刘志新。

“老崔、老刘!抗日游击大队密营那块碑咱们要抓紧时间立起来,不然明年无法按期竣工。这天气你们也看到了,咱们资金本来就不多,如果找施工队还要另加钱,不如咱们几个老骨头干吧。”一听金主任这么说,两人纷纷点头。

金春燮向以前的老部下借来了一辆铲车,想想横竖也是拿它干活,不如就当作来回进出的交通工具,还能省下一笔车费。

可铲车的驾驶室只够两个人坐下。“我披上毛毯,坐铲斗里,你们开稳了就行。”其他两人犹豫之间,金春燮二话不说已经在铲斗里坐下了。

那天,山里的温度已是零下30摄氏度……

2010年初,由于医院的疏忽,金春燮在拔牙时意外感染了丙型肝炎,转氨酶高达1000,是正常值的25倍。

丙型肝炎的治疗需要定期注射干扰素,这个过程如同癌症病人的化疗。当时正是修建童长荣烈士陵园最紧张的时候,为了保证陵园建设,金春燮晚上打干扰素,白天照常到工地组织施工。食欲减退,浑身瘙痒,大把大把掉头发……整整13个月,金春燮注射了67针干扰素,承受了13个月的巨大痛苦,却没有影响一天工期。2011年6月,童长荣烈士陵园正式竣工。这时,金春燮的体重已从72公斤下降到了60公斤。

很多人问他:“老金头,你是不是不要命了?”金春燮总是一个回答:“童长荣烈士27岁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烈士相比,我这点病算什么?”

“为革命先烈立碑不能随便,必须用心思设计好。这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作秀,而是渗透进心灵的敬意。”透过童长荣烈士陵园的设计,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金春燮那份“渗透进心灵的敬意”——

陵园面积270平方米,象征童长荣把27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东满地区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童长荣烈士生平碑”和“中共东满特委简介碑”长度设计为321厘米,象

征童长荣烈士于1934年3月21日壮烈牺牲。“抗战不分你我,抗战没有国界。只要是在这片土地上为抗战牺牲的烈士、斗士,在我有生之年,我都要给他们立碑!”

——一份博大的胸怀,为墓碑增添了温度与厚度编辑本段

在金春燮所立的纪念碑中,有3尊碑非常不同寻常:

一尊是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的纪念碑;一尊是55名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一尊是抗战斗士、普通百姓姜春花的纪念碑。

2006年6月,金春燮在县党史馆查阅抗联烈士资料时,发现了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令人震撼的国际主义传奇故事。

资料记载,伊田助男受祖辈影响,一直热爱和平、崇尚自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所谓创建“大东亚共荣”等美化战争的谎言欺骗下,应征入伍。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为消灭抗日救国军和游击队,以大于救国军和游击队10倍的兵力,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发起进攻,所到之处一律实行“三光”政策。这让伊田助男认清了日本法西斯的真正面孔,并拒绝参加任何一次杀戮。同年初春,伊田助男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支持和平,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并为救国军和游击队员留下了10万发子弹。

“凡是给我们作过贡献的人,我们都不能忘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我们也要为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树碑!”

2009年7月,金春燮和另外两名同志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不亮就赶往伊田助男的安葬地点,拿着镰刀清理杂草,馒头咸菜就是每天的干粮。

伊田助男的烈士碑建成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每年都会有日本民众到伊田助男的牺牲地祭拜,到伊田小学旧址参观。如今,这里已被吉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是金春燮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每每听到这首歌,都能让他联想起几十年前在白山黑水这片土地上为了和平和自由而牺牲的无名烈士。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兵分两路,像两把利刃一般插向日本关东军腹地。经过6天的浴血奋战,日本关东军节节溃败,撤出了侵占区,而苏联红军也牺牲了2100人。其中,有55名苏联红军被汪清百姓集中埋葬在一个山坡上。

2009年,汪清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新扩建汪清革命烈士陵园,邀请金春燮担任建园顾问。他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把这55名苏联红军烈士好好安葬在陵园中。“抗联烈士,不分你我,不分国界,况且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家乡解放牺牲的,更应该为他们建一个像样的碑。”

由于苏联红军烈士没有具体名字,金春燮在墓碑上用金黄色的大字誊写“苏联红军无名烈士碑”,并将55座苏联红军烈士碑紧紧围绕在汪清革命烈士纪念碑周围而立,象征着中国抗联精神与苏联红军精神紧紧相拥。

2012年8月,俄罗斯驻华使馆的3名工作人员来到汪清县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在这里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并感谢中国政府为苏联红军烈士立碑撰文。

一花一草尽现追思之意,一碑一文凸显瞻仰之情。

姜春花只是抗战时期一名普通的母亲。可是这位母亲为了在日军扫荡时保全全村80多口人的性命,生生捂死了自己刚刚一岁半的女儿。

金春燮了解到姜春花的事迹后,特意为姜春花立了一座纪念碑。立碑那天,姜春花的小女儿许金福抚摸着“抗战斗士姜春花”几个大字,泣不成声。

“纪念碑不是冰冷的水泥,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

为了烈士的尊严,为了表达对烈士的敬意,10年间,金春燮先后自筹和协调民政等有关部门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修建了77座抗联遗址纪念碑。

建设一座纪念碑,就多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让人在心中有了一根精神支柱。

金春燮把纪念碑立在了汪清大地上,更把尊重与尊严刻进了人们的心里。

本文刊发于吉林日报2015年7月9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孟刚:为官不为“太平官”    下一篇 初中生上学坐错公交急哭!司机掏出百元大钞:快打车!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