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病毒的人:两个月完成1万余例病毒核酸检测
浙大二院检验科检测人员在工作
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协助疾控中心和医院及时发现感染者,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在疫情防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核酸检测人员,是抗疫阻击战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看似不在抗疫的主战场,却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被誉为抗疫的“隐形战士”。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3楼的新冠病毒PCR实验室里,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24小时坚守在100多平方米的危险密闭空间里,与时间赛跑,与病毒交战。
“自2020年1月23日正式开展检测以来,我们20余人的团队,已累计检测标本1万多例。”浙大二院检验科主任陶志华说。
环环相扣 危险无处不在编辑本段
疫情发生以来,浙大二院的发热门诊接诊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最多的一天,两个院区发热门诊共接诊742名病人。解放路院区采集的鼻咽拭子,由医院驾驶班专人专车送到滨江院区;滨江院区的标本则通过专门通道送抵实验室。
PCR实验室,又叫基因扩增实验室。一个贴在棕色大门上的黄黑色“生物危险”标志,凸显着它的神秘。
这里,危险无处不在。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凡是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必须“全副武装”,做到三级防护,有时还会使用正压头罩等先进“武器”。
一段时间工作下来,检测人员的衣服常被汗水湿透,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深深的压痕。为了安全起见,陶志华还养成了用手肘开门的习惯,“虽然有些费力,但尽可能避免污染。”
对检测人员来说,每个操作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连最简单的标本交接工作也隐藏着风险。检验科副主任唐沪强介绍,每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都有标本管、密封袋、密封罐和运输箱4道安全防护。
运送人员将标本箱送抵实验室后,直接放置在标本接收处,然后离开,同时拨打实验室内的固定电话,告知里面的检测人员“标本已送达”。双方就这样以不见面的方式完成标本交接。
从接收标本开始,“隐形战士”们需要完成试剂准备、核酸提取、实时反转录扩增等实验操作,再对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报告,整个过程持续约3至4个小时。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还需换一种试剂重复操作,进行复核。完整的一套流程下来,一份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报告出炉至少需要6至8个小时。
核酸提取,是整个检测流程中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最高的环节。在厚厚的防护服包裹下,检测人员要高度集中精神,一环接一环,完成一连串“精细活”。
准确,是核酸检测的第一要求。每一个标本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需要检测人员排除各种干扰,找到准确答案。“逮”到狡猾的新冠病毒,并非易事。
陶志华还记得他处理过几例“假阴性”标本,最终反复检测得到阳性确认,“只要检测结果存疑,就要重新采样、重新检测,不能错判,更不能向社会传播传染源。”
夜以继日 病毒就在眼前编辑本段
自1月23日起,实验室就处于全天不停运转的状态。“检验科共有110多名检验人员,意识到这场疫情阻击战形势的严峻后,我们立即抽调24名人员,组成两个大组,轮流上岗。每日安排4组人员,每组两位,6小时一班。”陶志华说,“工作时间过久,容易疲劳出错,要合理安排。”
实验室里,能与新冠病毒“交战”的勇士,个个不简单,用陶志华的话来说就是“别看实验室地方不大,设备和人员,都是最优的配置”。
PCR实验室分子检验专业组组长段秀枝,出生于1985年,是一位有8年工作经验的主管技师,也是此次新冠病毒检测的核心骨干之一。像她这样的检验人员,须具备PCR上岗证或有过PCR相关工作经验。
陶志华和段秀枝是实验室正式运行后最先进入的两位分子检验人员。“当时心里还是很紧张的。”段秀枝回忆说。正式开展检测后,每天都收到不少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的标本,第三天她就亲手抓到一个阳性病例。
回忆起第一次抓到病毒的那一刻,她依然很激动。当时,看到新冠病毒通过荧光定量PCR仪,被成千万倍以上的扩增放大,并最终以一条典型的红色S形曲线的方式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她瞬间心跳加快,赶紧做验证,她更换一种PCR试剂,再次做核酸提取和扩增,对阳性结果进行复核并发出报告。
等这一切都完成了,检测结果确认无误,她才感到一阵后怕,刚刚最危险的病毒就在眼前!“每次看到这种S形曲线,我又激动又难过。因为这意味着我‘抓’到这个病毒了,但是,又多了一个感染者!”段秀枝叹了口气。
截至目前,实验室检测团队夜以继日,已完成1万多例标本的检测,并6次成功“抓”住新冠病毒。
幕后英雄 战“疫”就是职责编辑本段
“大家都非常敬业,不喊苦,不喊累,互帮互助。”说起自己的团队,陶志华赞不绝口。
实验室检测团队年纪最大的是60后,最小的是90后,其中女性占大多数。被问及“当初为什么选择上战场”时,这些身处特殊岗位的勇士不约而同地表示,疫情来临时摆在自己面前的并不是一道选择题。
“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这是责任!”段秀枝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面对困难,检验科的负责人冲在最前面,谭运年和张嵘两位检验科副主任主动请缨参战,亲自与病毒“交手”;检测人员蔡加昌和潘小燕在6小时的轮班时间中,可完成近300个标本的检测;临床医生核酸采样过程出现问题,总能第一时间得到团队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详细解答;有幽闭恐惧症的高嵩,在最小仅三四平方米的完全密闭工作区内,时不时浑身冒冷汗,却依然不分昼夜地忙碌;高度近视的严碧勇,戴着绷得很紧的眼罩,有一次因为压迫到神经差点晕倒;李翔的第一个夜班,晚上10时进实验室,第二天早上8时才出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最后坐在走廊上睡着了;“小年轻”俞攀,一年都没回江西老家,原本计划过年回家看看母亲,因为疫情一推再推,最后不了了之,农历大年三十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几度哽咽;还有陈勤,不管新冠检测工作区内缺少什么物资,她总能想办法第一时间送到门口……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是抗疫的‘隐形战士’和‘幕后英雄’。他们的付出鲜有人知,却是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个人都是英雄。而与病毒交战至今,大家都平安无事,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