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丁文广:“海归教授”的扶贫情结

丁文广多年来坚持深入农村贫困地区进行研究和观察,最终发现了人与环境、灾害和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论。

兰州大学教授丁文广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作为一名海归博士,他没有醉心于象牙之塔的晨钟暮鼓,而是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如何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家乡那片广袤的黄土大地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改善当地贫困人口生计是他从小到大的心愿,用所学的知识奉献于家乡和祖国是他的毕生志愿。


目录

寒门学子的“反哺”扶贫情编辑本段

1963年,丁文广出生在陇东平凉白庙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泥土制作的课桌上,他完成了小学、初中学业,以优秀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中学平凉一中,并于1980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白庙乡第一个考入高等学府的学生。

由于家境贫寒,丁文广依靠国家助学金维持着大学生活直到毕业。而在之后读研、出国去加拿大深造、再回国攻读博士,丁文广的求学之路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这更让他坚定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的信念。

“知行合一”是兰州大学的校训,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最终服务社会,丁文广教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原则。二十多年来,他跋涉于贫瘠的村落、泥泞的山路、昏暗的窑洞、陡峭的沟坎;奔赴于救灾一线,目睹了一片片损毁的房屋,一个个无助的灾民;他深入贫困山区开展扶贫开发、助学支教、减灾教育,帮助家乡更多的贫困家庭和青少年脱贫致富,实现梦想……

丁文广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后,就一直致力于环境社会学研究,并积极推进农村发展及公益项目的实践。在他看来,“环境管理”不是管理环境,而是要管理人。因为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人”入手。

为此,他多年来坚持深入农村贫困地区进行研究和观察,最终发现了人与环境、灾害和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论,并将该理论以项目的形式在贫困地区进行验证。在长达10多年的检验过程中,丁文广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实践上述耦合模式的一个机制:“母牛滚动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平凉市崆峒区等贫困乡村得以成功实施,并被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母牛发展滚动模式”应用的前期,丁文广身体力行,亲自组织当地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并讨论,寻找导致贫困的各种问题,对问题按照优先解决的次序进行排序,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参与式”方法设计的项目,既符合当地实际,又深受农户欢迎,而且项目的各种管理制度都是农户通过开会反复讨论而制定的,农户自己制定的制度当然得到了非常好的执行。这种项目实施模式,为当前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母牛

专业学者的“知行”使命编辑本段

当“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香港开会的丁文广毫不犹豫地打电话通知自己的团队成员,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一下飞机,他顾不上旅途劳累,就夜以继日地指挥救援团队开始评估灾情、采购救援物资、组织物资运输与发放等工作。当紧急救援结束后,他又组织救援团队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当四川的救援按照计划实施时,他又返回甘肃,指挥团队在武都和文县实施灾害救援项目。这次救援行动,为他指挥重大灾害救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于他在灾害管理方面的经验丰富,他被壹基金等多个基金会聘请为专家,讲授“以社区为本的灾害风险管理”;被亚太经合组织聘请为专家,与国内外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了“国际灾害救援清单”,为重大灾害的紧急救援提供了便捷的指南和操作手册。同时,他被甘肃省减灾委聘请为灾害管理专家,对省内发生的灾害进行了多次灾情和损失评估,为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了依据。

当被问到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分内”工作以外的事,丁文广说,作为一名学者,只有将知识和技能及时转化为社会服务,才能真正履行“知行合一”的学者使命。将知识和智慧用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是一位兰大教授的中国梦。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脑瘫小伙边摆摊边看书7年:养活自己是成年人的底线和尊严    下一篇 海军航空兵学院姜涛、鲁朋飞烈士:英雄“舍命一转”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