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29岁博士入川办学 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如何为产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成都青城山下,一位年轻的博士院长,用17年的青春年华追寻民办教育梦,走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路子,让象牙塔紧跟产业需求,让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行以致远。

很多新兴产业都曾遭遇“人才荒”:一方面,行业井喷式发展,人才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学校培养模式落后,人才供应短缺。如何为产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成都青城山下,一位年轻的博士院长,用17年的青春年华追寻民办教育梦,走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路子,让象牙塔紧跟产业需求,让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行以致远。

2002年,29岁的张应辉受恩师刘积仁派遣入川办学时,儿子刚刚在沈阳出生。“家人问我,对于办学校你的内心有没有向往?我仔细思考,从小学到大学,我对教育,内心是有情怀的。”是年,湖北人张应辉在青城山,创办了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东软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第三所学校。

也就在2002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民办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张应辉既是感喟大势,也说明了东软择时的眼光。

在张应辉的带领下,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现成都东软学院)这所青城山下的民办院校,只用了17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高职专科到本科,再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的蜕变。“东软的发展,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与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一脉相承。”张应辉着重说道,“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目录

一腔热望 两盆冷水编辑本段

就当一切就绪准备开校迎新,哪知2003年一开学,原本信心满满的团队却被稀稀落落前来报名的学生给“泼了盆冷水”。

民办教育,顾名思义,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它虽起步晚于公办教育,然而由于机制灵活,能满足百姓多元教育需求,故发展迅速。

据公开数据,2002年中国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6万余个。颇为巧合是,成都东软的校址选在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所民办学校光亚学校的所在地——都江堰。“当时的四川只有5所民办高等学校,而外来办学的,我们是第一家。”

说到成都东软学院的创办,必须提到一个人——张应辉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中国最大软件集团之一的东软集团创始人、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

26岁于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后,张应辉留在了东软集团工作。“当时中国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人才的供应却严重不足,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有时候一个大学毕业生过了大半年都难以上手一个项目。于是东软集团就有了自己建学校,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想法。按照刘积仁老师的设想,我们要摸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路子——既有行业专业知识,毕业后又能迅速上手。”

“当时,东软已经在大连、广东建立了东软学院,成都是第三所。我们看好成都的地理位置,以及这里厚重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淀,经济发展前景好,而且在成都也有东软的分公司。”就这样,凭着一腔改写人才培养模样的热忱,这位最年轻的院长走马上任了。

但刚到青城山脚,现实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放眼望去,还没有动工的学校,就是一片油菜花田和玉米地,“有人开玩笑说,油菜花就是我们的校花。”于是乎,张应辉埋头在了油菜花地里,一砖一瓦,组织起学校的建设。

学校于2002年10月破土动工,第二年元旦前完成封顶,速度让人惊叹。东软坚持高起点办学,以近5亿的大手笔,建起了成都东软学院一期校园。建校时就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教学区全中央空调,甚至学校外墙贴的花岗石,也是从东北运过来的。“我们希望通过办教育为未来留下遗产,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一所校园,也是比邻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道风景。”

“当时我们学校名为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属于国家承认的大专、高职类别,招生专业有五个,软件技术、动画、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我们首年预期的招生规模至少应该是1000人以上。”

彼时民办高校出兴,社会认知不充分,“于是,活下来成了我们最大的挑战。”在张应辉的坚持下,2003年成都东软学院开始申报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充分准备,东软榜上有名,也为来年的招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震后壮举 异地复课编辑本段

4000多名学生身着统一印着“心手相连,风雨同舟”字样的T恤衫,登上6趟专列,奔赴大连和广东……这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异地复课。

2008年,正当东软学院发展步入正轨时,新的考验悄然而至。“5·12”汶川特大地震,让这个距离震中只有19公里的年轻学校遭受重创。

看着大雨中聚集在一起惊恐的6000多名师生,张应辉用沙哑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大声告诉大家:“我们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番话亦如定心丸鼓舞了众人,纷纷行动起来搭帐篷,用发电机发电……展开种种抗震自救。而在5月12日深夜,张应辉更是冒着大雨从青城山步行到都江堰市政府为师生求助。

震灾来袭,通讯中断,刚刚举家搬到都江堰的张应辉也一度与家人失联了。然而,身为院长的他,却不能离开学院去寻找妻儿。当日下午6点多,当失联了4个多小时的妻子带着儿子一瘸一拐地出现在东软学院,出现在张应辉的面前时,他无法抑制的泪水夺眶而出……

而从地震那一刻起,到他第一次躺到床上能痛快地睡上一觉时,整整过了90个小时——原因无他,此时学校事无巨细都需要他亲自张罗。

震后的校园建筑,教学楼、宿舍都需要修缮,但学生的学业不能停滞。东软集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4000多名师生送到大连、广东东软学院复课。

于是,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并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批示下,6月24日、25日,4000多名学生身着统一印着“心手相连,风雨同舟”字样的T恤衫,由55辆军车护送,抵达成都火车北站,登上6趟专列,奔赴大连和广东。这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异地复课,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亦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当张应辉出现在复课典礼上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同年9月17日,成都东软学院回原地复课,成为极重灾区最早在原地复课的高校。2008年,张应辉荣获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一年后,成都东软学院灾后重建全部完成。

六年冲刺 再造大学编辑本段

当得知学校通过教育部评审时,张应辉再一次忍不住落泪了。也正是在那一年,他成为了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校长。

从学院成立之初,成都东软学院就有着明确的升本规划。专升本意味着办学层次的飞跃,意味着再造一所大学,但要符合教育部的评审要求,学校需从硬件、软件各方面都要更上一个台阶。从2005年学院第一次向教育部提出专升本申请到2011年成功获批,足足奋斗了6年。

当得知学校通过教育部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时,张应辉再一次忍不住落泪了。6年中5次申请,4次失之交臂,其中有多少不甘、多少努力和汗水!也正是在那一年,不到40岁的张应辉,成为了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校长。

“我们一直在思考,从专科到本科,东软应该如何办学?”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理清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六个教’的问题,那就是朝什么方向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用什么教、教的好不好。”

学院创造性地将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同IT行业人才需求、东软学院教育理念相结合,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TOPCARES能力指标体系。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重新设计,成都东软学院将TOPCARES能力指标对应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这一一贯的教育理念,成都东软学院正向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2012年12月,学院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4年9月,学院招收首届全日制留学生,成为四川省第一所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的民办高校;2015年5月,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9岁入川,17年间与家人聚少离多,然而张应辉凭借着这份创业的执着、坚毅与激情成就了一所民办学校。17年来,东软的奋斗史,也成为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张应辉,这位无法每天陪伴在儿子身边的父亲,却给儿子身体力行着“行不言之教”。“这份事业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东软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新时期“海上铁人”范文武:一年出海达203天    下一篇 从沙场战士到护水卫士,他们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