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做细胞培养设备智能化的先行者
出国留学,拿到绿卡,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上平稳而舒适的生活,这可能是很多人向往的道路。可是30岁的张豪偏偏要对这条路说“不”。
三年前,在面临“拿绿卡过安稳富足的日子”或是“从零开始回国创业”的选择时,温文尔雅、低调内敛的张豪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国创业。
现在,33岁的张豪是苏州欧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细胞生产自动化设备、生物材料和相关服务的企业。事实上,国内研发生产细胞培养系统的企业寥寥无几,而细胞培养在疫苗生产、生物制药、细胞治疗等方面却有着广泛运用。
熬过创业初期寒冬后,欧飞纳米已经与牛津大学、基尔大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307医院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目前正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要不要创业,取决于你想过怎样的人生。”张豪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梦想买单,他要打造细胞治疗领域中的精品国货,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本科毕业直升牛津大学博士生编辑本段
学生时代的张豪是同学们眼中当之无愧的“学霸”。200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张豪同时取得化学和市场营销双学位,凭着出色的学习成绩,直升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生,攻读生物材料专业。
在近九年的留学生涯中,张豪相继在德国政府奖学金在柏林自由大学药学院访学、在世界500强AkzoNobel集团全球研发中心(英国)从事材料研发管理、在英国再生医学先进制造研究中心进行细胞自动化培养博士后研究……
博士后还没毕业,英国本地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以40多万的年薪邀请张豪加入。然而他却另有打算。
在张豪看来,细胞培养是生物医药产业里的一片新蓝海。中国研发生产细胞培养系统和材料的企业寥寥无几,而国外研究的焦点则更多是在细胞培养的方法和工艺上。
张豪决定另辟蹊径,研发一种用于细胞大规模培养的生物材料,让干细胞在这种生物材料上贴附生长,实现3D立体培养,大大提高细胞培养效率,降低细胞培养的成本。
这是一种全新的细胞培养方法,如果成功,用在细胞治疗方法上,将大幅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我国的癌症患者痊愈率低,既有医疗方法的落后的原因,也有成本高昂难以负担的因素。”张豪说,“如果我的方法能够成功,将给国内癌症患者带来新的选择。”他决定回国创业。
创业伊始遭遇行业寒冬编辑本段
2015年7月,张豪在苏州正式创办苏州欧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用房子做信用担保贷款,带着筹集到的200多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孤身一人回国创业,张豪的难处与压力不言而喻。
成立不到一年,严峻的市场考验从天而降。
2016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岁学生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病逝。这起在互联网引发全民关注的医疗事件将“细胞免疫疗法”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魏则西事件”让国内新兴的细胞治疗产业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很多企业纷纷退出这一领域。
在国外从事多年细胞培养研发工作的张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魏则西事件”并非是细胞治疗的问题,而是有人滥用这种治疗法导致的。他预测,“细胞治疗的研究已经到一个快要爆发的阶段了。”
“他非常坚定,有自己的想法。”曾是同班同学、如今已是公司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的肖陈磊对张豪十分佩服,“张豪一旦认准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相比“魏则西事件”带来的“小波折”,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一再延误却是张豪遇到的“大意外”。
细胞治疗是新兴产业,细胞治疗生产工具更是一个细分领域。国内的细胞培养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产业链不健全,没有产品上游对应的生产商,张豪完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一些设备所需要的配件甚至在全球只有一家公司能生产。张豪和团队只能自己想办法。
原本计划一年半研发出的细胞培养智能化原型机,直到今年上半年才真正稳定下来,耗时近3年,仅一个温度控制问题,团队就花了2年时间才顺利解决。
做细胞生产设备和材料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个月的研发经费就需要二三十万,随着研发周期延长,张豪资金越来越紧张。前景不明的时候,最初15个人的技术研发团队也逐渐开始了动摇。
母亲曾多次希望他放下公司回到英国,“就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一份相对安稳的朝九晚五的工作。”
张豪没有放弃。研发的关键阶段,这个每天平均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早上醒来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产品过了一夜有没有出现问题”的年轻人铆足了力气干活。在团队技术人员胡岚看来,正是因为张豪的执着和努力,整个团队才得以重振信心。
“凡是不能被毁灭的,都将更加强大。”张豪依然坚持致力于开创国内第一家实现细胞培养智能化、自动化的企业。
三年坚持初见成效编辑本段
“细胞治疗是一种复杂的医疗技术,在细胞提取、扩增、回输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个过程离不开对细胞组织的大量培养。”张豪介绍,传统的细胞培养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准备工作繁复,耗费时间较长,通常要10到14天才能达到临床治疗所需的细胞量,而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疏忽就可能导致失败,成本高昂。
张豪和团队研发的自动化培养设备,只需将密闭的一次性细胞培养袋与自动化控制器连接起来,通过网络传输,在手机屏幕操控,就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培养,能比传统培养方式缩短5到7天,降低细胞培养成本,缩短时间。
“能提前1天培育完成,就能为癌症患者争取1天时间。”这个决定要“跟时间赛跑”的技术痴,致力为癌症患者开展细胞治疗提供更稳定、高效的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细胞治疗产业的回暖也给张豪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美国两款CAR—T细胞疗法产品获得FDA批准的2017年,中国细胞治疗也迎来了政策红利。
2017年12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推动我国细胞治疗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年的发展,张豪的公司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15名员工中,有2位海外博士、2位海外硕士,还有多名技术专家。
如今,团队研制的3台全自动培养和分离的生物细胞智能机已达到预期的研发目标,可以稳定、高效地培育改造后的免疫细胞。目前,公司与牛津大学、基尔大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307医院等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公司也相继与国内外多家生物制药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提供样机试验和技术培训。
张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国内细胞治疗产业水平整体快速发展,加快肿瘤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程,“为癌症患者带去希望,让全球患者都能用得起先进的细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