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蒋东坡:在重症区死守生门

蒋东坡在与新冠病毒作最后决战的时候,他丝毫不敢懈怠和放松,坚守战位是唯一选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正团结带领63名勇士同仇敌忾,奋勇斩魔。

image.png

查看患者的蒋东坡。

近日,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重症一科,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专家、该科主任蒋东坡已经连续三天没回宿舍住了,饿了吃碗泡面,困了就在临时值班室眯会。在与新冠病毒作最后决战的时候,他丝毫不敢懈怠和放松,坚守战位是唯一选择。

“新冠病毒是难缠的对手,重症病人救治难度很大,我是主将就得担主责,守在病房心里更踏实。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必须死守重症科这道生门,一步也不能退。”蒋东坡脸上难掩倦容,眼中布满血丝,神情略显忧虑的同时,更多的是自信与乐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蒋东坡正团结带领63名勇士同仇敌忾,奋勇斩魔。他们的心愿是将最后一名病人治愈出院,打赢这场硬仗。

目录

红区中的红区编辑本段

绿区,黄区,红区,颜色的各异,代表污染级别的不同。越往越前,就离污染级最高的红区越近。通道尽头,重症一科那扇隔离大门背后,就是病毒弥漫的重症病房。

“这里是红区中的红区,病人是重症中的重症。”蒋东坡盯着监控屏幕,看着隔离门徐徐打开,几名医护人员作好严格防服后鱼贯而入。

在他眼里,这不是一扇普通的隔离门,它是医护人员的治疗之门,病人的希望之门,一扇可以阻止死神进来的生门。“守住了这扇门,就守住了希望。”蒋东坡说。

蒋东坡是有着39年救治经验的全国知名重症专家,是军队重症专家组成员,曾任我军第四批援助埃塞俄比亚任务军医专家组组长,参加和指导过汶川抗震救灾、无锡市煤气罐爆炸事故、军队伤病员救治等应急救援任务。

他担任原单位重症医学科主任15年以来,科室治愈率、死亡率、病人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均处于行内领先地位。他曾自信满满地说:“病人到了我这个科室,想死没那么容易!”这句话体现了他的担当与自信,让人深为感佩,津津乐道。

2020年2月14日,蒋东坡和战友们抵达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上级指示,尽快建成重症病区收治病人,重症一科需要从无到有式的新建。这所医院刚建完主体,来不及作任何装修,一切都得靠自己动手。

在医疗队张云福等领导指挥部署下,蒋东坡带领医护骨干,克服诸多困难,不仅要发挥医学专家特长,还承担起“设计师”、“装修工”、“水电工”、“搬运工”等多重劳动任务,在短短三天之内建起了设施设备先进、符合传染病房要求的战时标准的重症监护室。

当首例重症病人转运进来,蒋东坡感觉身上的担子又增加几分,重症科是新冠肺炎病人最后的希望,如果在这里都不能好转,后果可想而知。

转运到重症一科的病人,清一色重症中的重症病人,有病情很重、基础疾病多、老年人、自主能力差等明显特点。他们有的还处于昏迷状态、神智不清、多器官衰竭的危险境地。

队员们看到后,压力较大,忧心忡忡。蒋东坡给大家打气:“我相信通过各位协力作战,我们一定能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人死亡率!”

首个转进来的病人年近8旬,情况极差,异常消瘦,四肢末端遍布花斑,背部有褥疮伴感染,生命体征很不稳定。蒋东坡与医护骨干仔细研判病情后,决定让医疗队经验丰富的心内科专家方玉强带领几名医护骨干首发出场,这种选择稳妥可靠。

在他坐镇调度下,方玉强和队友顺利完成进入红区诊疗任务,老人的情况稳定下来,首战告捷。经过后期进一步治疗,情况在不断改善中。逐渐恢复神智的老人,向医护人员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一周后,老人安全转出科室。

催人奋进的“四不怕”精神编辑本段

“我们认为促进队员工作干劲的源动力,得益于蒋东坡主任凝炼倡导的‘四不怕’精神。”该科护士长梁泽平介绍说。

“‘四不怕’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死,这些精神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一代代后继者薪火相传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很适合我们现在这支战斗队去传承去践行。”

蒋东坡这样解释“四不怕”精神的定义,他很注重队员的思想提升,借助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群体的榜样力量,以不同的方式践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核心要求。全科上下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工作激情高涨,涌现出大批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

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病人氧饱和度低、呼吸窘迫,危及生命,只有行紧急插管机械通气方可挽救患者生命,但该操作医护暴露风险很大,必须在负压病房进行,最大限度作好防护。

蒋东坡和副主任尹昌林、专家方玉强、护士长梁泽平、主治医师康军等党员骨干亲自上阵,杜政、胡风、张巧等年轻医护人员主动参与。大家默契配合,患者在镇痛镇静下,经可视支气管纤支镜进行经鼻气管插管术。

整个插管过程很惊险,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患者氧饱和度一度降到了32%,一只脚迈入“鬼门关”。插管中,患者口腔不时有大量病毒喷溅。

大家沉着冷静,顶压操作,插管一次成功,患者氧饱和度明显改善,抢救获得圆满成功。此时,参与抢救的队员体力透支严重,所穿衣物已被汗水浸透。通过这次实战,磨砺了队员们“四不怕”精神的血性钢气,淬火了“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坚韧品质。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队员们为克服病区上厕所难题,上班一小时前尽量不吃不喝,以免耽误上班时间和浪费防护服。做洗消工作的护士工作强度很大,每天都要把病房和绿黄红区域彻底消毒,保证大家安全,他们的手被消毒水浸泡成了红色肿胀的“馒头手”。

戴欢子、李玮、杨雪梅、刘渔凯、黄志玉、祝清清、赵蓉、宋燕莹、周金、邓小炼、程丽霞、白雪等医护骨干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分享成功经验,有任务抢着完成,有困难及时解决。

杜政、蒋季、胡风、李月飞等年轻同志不甘落后,顽强拼搏,在工作中掀起一阵比学赶超的热潮,有的同志还上交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积极靠拢。

对此,蒋东坡很有感慨,他认为这场战役是试金石和磨刀石,队员的思想和行动经受住了党和军队的考验,承载住了人民群众的期望,他们只是穿着白色战衣的平凡人,但做出的工作和付出却是英雄壮举。

一个都不能少编辑本段

谈及这批队员,蒋东坡眼里充满了骄傲,也透着爱惜。他们几乎都是主动请战奔赴武汉的,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顾大局舍小家。

如何保证队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蒋东坡每时每刻都要关注、考虑和必须落地的事。“我要把他们全部安全带回家,一个都不能不少。”蒋东坡坚定的说。

在前方,抓安全就得抓感染控制。科里负责感控的是原单位感控科主任刘丁亲自遴选推荐了肖喜娥,她看似文弱却做事干练。为增强力量,医疗队又让另一名女汉子徐霞协助。

蒋东坡对她们寄予厚望,有着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的他,每天都要因感控的事情在她们耳边千叮万嘱,开小会、谈方法、琢磨防护技巧、现场督阵等,凡是能想到的办法,凡是可以尝试的行动,蒋东坡不厌其烦,抓细抓实。队员笑称他是“婆婆嘴”的同时,心里却很认可他对感控安全的较真。

感控最危险的环节之一是从红区病房轮班下来的医护人员脱防护装备的环节,稍不注意就可能让病毒沾到脸、手等薄弱位置。这个时候是蒋东坡与感控监督队员最紧张最专注的时候,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盯住监控屏幕,在麦克风里大声说:“你们不要急,请看墙上的步骤图,按照操作规程,每个环节都要准确到位……”

为提升感控效率和保证安全,蒋东坡在所有关键位置安装了感控监控系统,这套先进系统是原单位2014年11月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时研发出来的,经受过实战考验。

这次,专家又对它进行了升级改造,感控人员运用它可以随时掌控队员穿脱防护服、病区诊疗、环境洗消等情况,队员操作不规范存有风险时,及时进行提醒和处理。队员亲切称它们为“黑科技”和“放心人工智能”。

蒋东坡对感控的认真到了非常执着和格外严格的程度,他会利用工作空隙对队员进行强调和要求,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点评到人,严抓细抠。“有这样有担当、负责任的科主任,我们很放心!”队员这样称赞这位老军医老大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他们写下淡泊无悔的守岛故事    下一篇 反导尖兵陈德明:为国铸盾敢担当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