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军临沂舰舰长张广耀:做祖国的“值更人”
临沂舰在大洋上破浪前行。
《红海行动》全国公映后,临沂舰在后甲板举行了一场“特映会”。
这部累计票房达36.51亿的燃爆大片,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临沂舰这位特殊的“男一号”。
“特映会”上,临沂舰官兵们津津有味地看着影片,投向大屏幕的眼神里满是自豪。
热切而又激动的观影人群中,没有张广耀的身影。那天晚上,他猫在舰长室里,像往常一样安静地看书。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位临沂舰第二任舰长都没有看过这部以临沂舰撤侨行动为背景的影片。
“我不习惯我们的军人始终处在荣耀的高光中,军人面对战火、面对危险,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他说。
尽管张广耀不习惯,但并不妨碍他和战友们亲身经历的这一“荣耀时刻”被《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等历史文献记住。
在体现大国风范、大国军队担当的宏大叙事中,临沂舰注定是绕不开的字眼。在中国战舰序列里,你可能很难再找出一艘像临沂舰这样,在现实中和荧幕上都扮演过“英雄的角色”。
如同作家的“那一本书”,歌手的“那一首歌”,《红海行动》里那艘帅酷的战舰,正是临沂舰的“那一个角色”。
“临沂舰是角儿,我们不是。”张广耀说,“但能让临沂舰成为角儿,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正驶在一片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编辑本段
“临沂舰哪里去了?”这两年,临沂舰似乎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
“我们专心干了一件事,给航母辽宁舰当‘带刀护卫’。”聊起这个话题时,张广耀冷静克制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
“我们是最懂辽宁舰的一艘舰。”张广耀几乎是一口气,以一种排比的方式揭秘了临沂舰这两年的神秘航迹:“辽宁舰第一次实弹射击时,我们在它的身旁;辽宁舰第一次远海训练,我们是航母编队中的一员;歼-15第一次夜间着舰,我们是它们降落航母的基准舰……”
眼前的这位舰长虽然不习惯自己“高调”,但绝不允许任何质疑临沂舰的声音。
“辽宁舰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们都在。”话语斩钉截铁,难怪张广耀的搭档、临沂舰政委赵井冬说他是一个“特别有决断力的人”。
的确,在记者连续两天的采访、观察中,张广耀的话语体系里很少出现那种很圆融或模棱两可的词汇。尤其是站在驾驶室,眺望着大海谈论未来时,他言谈时的急速、眉宇间闪过的激情,毫不掩饰内心深处的自信。
这位在临沂舰上快速成长起来的舰长,跟随临沂舰出色完成了中俄联演、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等40余项重大任务。
这些广为人知的故事,张广耀不打算重复讲述,而是试图提炼总结:“我们正驶在一片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很多时候都在‘全速前进’。”
速度有多快?临沂舰“大事记”清晰记录了他们“全速前进”的航迹——
入列不到3个月,完成一课目基础训练;入列未满半年,成功发射导弹5枚,创造了海军同型舰新纪录;入列仅9个月,通过全训考核……
都说四十不惑,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张广耀越来越坚信自己的判断:新时代就是这片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全速前进”的不仅是他们,整个海军都在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着。
从小痴迷军事的张广耀,中学时课桌底下压的是一张英国“无敌”号轻型航母图片。多年之后成为临沂舰舰长,他才知道,临沂舰前身与“无敌”号来自同一个国家——
英国海军著名的“花”级反潜护卫舰“苜蓿”号,在二战结束后先是被卖往香港做商船,接着被人民海军购回抢修改装,命名为“临沂”号护卫舰……
个人记忆与历史进程的交织叠合背后,是中国海军与世界强国海军实实在在的“时间差”。在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国海军的发展就如同这个国家的发展一样,开始了让世界惊讶的加速追赶。
在世界目光里,这片“开阔水域”迎来越来越多新型战舰的身影。“过气网红”不断让位“新晋网红”,已成为中国海军快速发展征程上再寻常不过的风景。
“足够的水深,才能托得起来这么多现代化军舰;足够开阔的水面,才能容得下我们这一代舰长鱼跃般的成长。”这位出生于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海军舰长,有着对时代直觉般的敏锐洞察。
得知记者乘坐复兴号,从北京不到3个小时便抵达青岛,他立刻说:“新时代的高铁,被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
张广耀所言非虚。这位6岁时跟着父亲出远门、第一次看到军舰的农家子弟,军校毕业后一度认为自己“干到副团就到头了”,未承想迎面遇上新型战舰井喷的时代。尤其是当上舰长之后,带领舰员研究练兵打仗的纯粹时光让他着迷,并源源不断给他注入雄心和信心。
“我们面前的‘水域’足够开阔,能有多大作为,取决于你自己想有多大作为。”他说,“现在,我对未来有无限憧憬。”
海军临沂舰舰长张广耀
让自己和这艘舰一起快速成长编辑本段
如果不是休假回家,张广耀还不会知道,自己竟然说梦话,还说得那么清晰。
爱人告诉他,休假7天,头三天他都在说梦话。那些清晰的梦话里,一个反复出现的词是“抓紧时间”……
2016年,张广耀接替高克,成为临沂舰第二任舰长。尽管他已是舰上名副其实的“老人”,但紧张焦虑仍在第一时间攫住了他——此刻,他得证明自己配得上这艘舰和老舰长的盛名。
盛名之下,战战兢兢。最初的日子里,张广耀连做梦都在适应临沂舰舰长这个角色。
“我在适应这个岗位,这个岗位也在适应我。”张广耀不断提醒自己,“再不能像以前一样等着别人下命令了,自己就是下命令的那个人。”
梦境和梦话是突然有一天消失的,那一天来得比张广耀预想得要快。因为他很快意识到,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这艘舰的盛名,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对本领的恐慌。
在张广耀看来,入列服役7年的临沂舰,“就像一个男孩的青春期暴涨,个头已经长起来了,但还要长肌肉、长思想、长见识、长文化”。
6年前的一幕,至今仍深深刺激着张广耀。中外联演期间,一位外军将军受邀登上临沂舰参观,留言写道:“这是一艘整洁的、漂亮的、舒适的战舰。”
“他绕开了所有关于战斗力的字眼。”张广耀觉得这句留言刺眼极了。几天后,他到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参观时,受到的震撼不亚于那句留言,也明白了人家为何要那样留言。
“百年海军不是一句虚言,在很多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差距。”弄清楚了这一点,张广耀不再焦虑,决心“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和这艘舰一起快速成长”。
“我会做得更好吗?”每当这样问自己的时候,张广耀仿佛又回到少年时代。
从小喜欢冒险的他,曾尝试着从漂浮在海边的小渔船底下穿过,尝试着躺在芙蓉树的树杈上仰面往下掉,还曾在同学的注视下,跳到刚刚挖出的棺材坑中……
从小到大,他最不怕的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我很好胜,我不服的不是输,是我明明能做到,但我却没有做到。”
某种意义上,成为舰长的他,仍像当年那个喜欢冒险的少年一样,不愿待在“安全舒适区”。他总觉得临沂舰最佳的状态还远没有到来。他深信,所谓成长,原本就是不断突破临界的过程——“一艘军舰的遗憾和一个人的遗憾是一样的,就是老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跳多高。”
尽管张广耀一再强调“风险可控”,但骨子里的冒险性格总是时不时诱惑着他,催生着也固化着他敢于担当、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可贵品格。
这种品格,在为临沂舰不断赢来新荣誉的同时,也在为这艘舰注入新的气质。
“我们不惧怕任何对手!”张广耀说,一艘战舰一定要有胆气和血性,就像他和搭档赵井冬那句共同的口头禅:“专治各种不服——即使是拉歌,我们也要争第一。”
坚持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编辑本段
过去的生活和训练,总是反复在张广耀现在的生活里显现威力。
1999年,张广耀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首都大阅兵。作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阅兵方队十二排面的基准兵,他从日复一日成千上万次的动作中,体会到7个字的人生真谛:“坚持、忍耐、高标准。”
这段经历,给张广耀带来的丰富体验此后将不时浮现,也理所当然成为他当舰长的重要养成。
“坚持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他深信,即使资质和能力并不是很强的人,只要足够坚持,积累的能量就了不得。
小时候,张广耀和爷爷奶奶一起住。赶集时,看上一双鞋,他就会反复在奶奶面前唠叨这双鞋,直到把奶奶烦得把钱塞给他,让他赶紧去买。
在张广耀身上,还有让人更为惊讶的例子——他和女同桌坚持了12年的恋爱长跑,终成眷属。
从1998年考入军校算起,张广耀坚持了18年,其中10年时间扎在舰上,实现了当舰长的梦想。
有时候,坚持和忍耐同为一体。临沂舰入列7年来,年均海上执行任务时间超过200天,最多的一年出海达到了315天。
任务强度大,张广耀治舰标准丝毫不降。在他看来,依法治军,法即标准。
虽然回家少,但他专门为女儿制定了11条“军规”。一次全家吃饭,他和女儿定好规矩:不许弄洒米饭,弄洒了就打屁股。结果,女儿还是洒了。女儿怕打屁股,连忙说:我错了,我错了。爷爷奶奶解围:知错就好,吃饭吧。张广耀不为所动,坚持打了女儿屁股。从那以后,女儿知道了:定好的规矩必须执行。
治舰,如治家。“孩子的成长取决于习惯养成,一艘战舰的战斗力也取决于习惯养成。” 张广耀认为,好的舰风,“每一分钟都应该被好的养成填满”。
他常对舰员们说:“我这个舰长也是一代代老舰长一锤子一锤子敲打出来的。为了你们的成长,我也要敲打你们。”
眼下,网上关于“996”的加班模式讨论正热。张广耀认为,军人没有讨论的前提。“我们不是雇佣军,为这个国家和人民守更,是义务,更是本分。”
他喜欢舰上用“更”来称谓很多岗位:值更官、瞭望更……“我们是为祖国值更的人,哪一天、哪一夜、哪一更,都得坚守,不能分神。”
这些年,张广耀休假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参与了一艘战舰成长的他,缺席了爱人的生产,缺席了两个孩子的成长,缺席了家里太多重要时刻。
善于在工作中找“最优解”的他,最大困惑是尚未找到陪伴家人与为国服役的“最优解”。
家与国,这个普通人不会刻意思考的话题,却是张广耀需要面对的常态命题。他的最大武器,是家人的理解支持与彼此的坚守忍耐,以及舰长这一角色所特有的使命感为自己注入的力量。
张广耀和搭档赵井冬有一个共识:现在真正是大浪淘沙的时代,“只有真正有信仰的人、真正热爱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受得了这个强度、吃得了这份苦”。
“时代在淘汰人、塑造人,也在挑选人。”那天已是半夜时分,采访临结束的时候,张广耀突然冒出这句话:“没有负重,怎么可能有很多机遇?你看,许多机遇都在等着有能力、有定力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