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节假日的急救小组:一天内中心站白班出诊14趟
张超(右二)帮伤者清理伤口。
2018年10月1日上午10时许,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市120急救中心站,这里的救护车分两条线路,一线和二线的救护车都在外边出诊。11时许,一线救护车出完诊回到站里,急救人员开始写病历、补齐前一趟出诊用完的药品,准备出下一趟诊。
一线的急救医生叫张超,护士是夏彬,司机是王军伟,由他们3名男子组成的急救小组,随时准备出发。
合力用担架把老人抬下楼
11时30分许,一线急救人员接到120总调度出车指令:前往胜利街胜利桥东附近一小区,家中有位老人咳嗽,也有点发热,需要急救人员前往家里查看。急救小组立即开车前往目的地,山西晚报记者也随同一起前往。
路上,车辆不算太多。约5分钟的时间,救护车一路鸣笛,来到位于胜利桥东附近的小区,在小区门口,一名男子已经等候在此,迎接救护车。到了家里后,急救人员了解到,老人已经84岁高龄,家属告诉急救人员,老人有肺部感染的病史,这次咳嗽和发热,应该是又犯了。张超医生经过检查得知,老人确实是肺部再次感染,需要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老人家住在四楼,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下楼需要用担架抬,还好家属多,抬担架不成问题。将老人抬到担架上,固定好后,急救人员和家属一起将老人从四楼抬下,送上救护车,随后救护车将老人送到太原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放下病人,和医院做完交接,已是中午时分。这时,还没有出诊电话,急救人员先去食堂吃饭。路上,张超告诉记者,天气凉了,老年人有病史的,容易犯病,提醒家中有病史的老人、家属要多留意。另外,他们站处于老城区,辖区内老人比较多,而且老旧小楼多,没有电梯,所以抬担量比较大。有家属的情况下,抬担架还好说,如果是半夜,或者是没有家属的,就得全靠他们来找人了,工作量也就比较大了。
饭吃了一半 出诊电话又来了
在食堂,急救人员盛好饭,刚吃了一半,出诊电话又响了:在半坡西街附近,有人受伤。
电话就是出车指令。来不及吃完饭,急救人员放下碗筷,再次出发。半坡西街附近的一个公交站旁边,一名男子用手捂着脑袋,伤口处的纸巾已被血浸透。男子情况还好,可以交流,也能走路,急救人员赶紧招呼男子上救护车。
男子上车后,救护车立即往医院赶。医生张超小心翼翼地取下那张纸巾,护士夏彬则准备医用纱布等物品。纸巾拿下后,张超发现伤口不大,但挺深的。此时,夏彬已经准备好纱布、头套,他熟练地给男子贴上纱布,并戴上头套。一听说伤口挺深,男子有些紧张地问:“能不能不缝合,让自然愈合。”张超和夏彬赶紧安慰男子放松一些,是否需要缝合去了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再定。
男子是如何受伤的呢?这个也是急救人员关心的问题。原来,男子当时骑着电动车,在躲避另一辆电动车时,不慎撞到非机动车道的石头墩上,脑袋被蹭了一道口子。路上,急救人员还为男子量了血压,显示正常。很快,救护车就到了太原市中心医院急诊,急救人员招呼下车进了急诊室。
一天内中心站白班出诊14趟
交接完工作回到站里时,已是12时50分许。司机王军伟有些“委屈”:肚子还饿着呢。的确,一上午不停歇,开车出发,返站再出发,急救人员忙得没有歇下脚,一上午的时间,一线共出诊5趟。但在出诊指令面前,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在采访间隙,山西晚报记者跟急救人员聊起国庆长假的安排,张超说,没有安排,家里人虽然有时候会抱怨,但慢慢也都习惯了。司机王军伟说,对于他们急救人员来说,没有节假日,只有上班和下班,长年如此。所以,在他们眼里,节假日这个说法“不存在”,而是日复一日的“白夜休休”。
13时许,山西晚报记者离开急救中心站时,急救人员又开始忙着写病历、补药品,随时准备出车。当天,急救人员的下班时间为18时,19时许,山西晚报记者再次联系张超时,他说他们还在站里,下午又出了3趟诊,病历刚刚写好,正收拾东西准备下班。记者了解到,国庆长假第一天,中心站一线和二线白班共出诊14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