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的丞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先后占领荆、益两州,平定川西,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五次攻打曹魏,最终积劳成疾,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他要求手下的将领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要求各级官员要以孙叔敖为榜样,廉洁奉公。同时,他认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诸葛亮以身作则,是蜀汉各级官员学习的楷模。
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的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他曾在病重期间主动向后主刘禅呈上一份奏表,说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裕。臣在外任职,衣食住行都由国家负责供给,没有什么额外的开销,因此也不需要置办产业、增添家财。等到臣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也不让家中有多余的衣物与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赖。
诸葛亮通过这份奏表,不仅向朝廷表明自己勤俭而绝不增加私产的志向,要求后主及朝野监督,同时还对子孙和下属起到告诫的作用。果真,在他去世后清点丞相府财产时,“如其所言”,没有半点儿虚夸的成分。要知道,诸葛亮身为一国之相,他的那点儿家产在当时蜀中地区仅相当于普通小地主的水平。这点儿家底儿在当时,仅能勉强维持生活,连富裕都算不上,更不要说跟当时曹魏丞相司马懿等人相比了。诸葛亮的这个奏表不仅是他作为古代高级官员家庭财产情况的申报表,也是诸葛亮一生勤俭节约、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在弥留之际,他也要求从简操办丧事,将自己的遗骨就地埋葬在定军山,依山造坟,只着便服入殓,不要任何陪葬品。一句话,掩埋即可。从考古资料得知,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一般百姓的墓葬都有陶、铜、漆类制品随葬,而1984年马鞍山发掘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也发掘出土了青瓷器、漆木器、铜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和6000多枚铜钱,其奢华程度远远超过诸葛亮墓。诸葛亮提倡薄葬,并且在当时蜀地厚葬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实行薄葬,非常难能可贵。
诸葛亮不仅自己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他还要求家人同自己一样勤俭节约、修身养性。《三国志》记载,当时蜀地已是天府之国,蜀中官僚家庭的生活“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而诸葛亮却写下《诫子书》,要求诸葛族人每年初秋两祭时背诵。《诫子书》中诸葛亮特别提到了君子需要“俭以养德”,强调“淡泊明志”。他认为要修身养性首先要做到“俭”,要求子女踏实勤学、努力成才。在《戒外甥书》中,他告诉外甥庞等人要志存高远、“绝情欲”,不追求物质享受。在诸葛亮的以身作则和严格教育下,他的后代都牢记这些教导,生活俭朴、不贪图安逸享乐,对国家兢兢业业,养子诸葛乔、儿子诸葛瞻以及孙子诸葛尚被史家誉为“三代忠贞”。
在诸葛亮的提倡与带动下,蜀汉政权的很多大臣都以他为榜样,为政清廉,不尚奢华。《三国志》记载,董和居官20余年“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大将军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合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时人赞扬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邓芝二十多年身为蜀国大将,“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蜀汉出现了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他的以身作则成就了一个史上少见的廉政时代。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