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公义:为改变民风,不怕身染瘟疫尽心照顾患病百姓,被尊为“慈母”
辛公义(约550年—612年),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祖父辛徽,为北魏徐州刺史。父辛季庆,为北魏庆州刺史。辛公义幼年失父,由母亲鞠育成人,亲自传授诗书。北周天和年间(566年—572年),辛公义入太学学习,以勤勉和博学为时辈所称。建德初(572年—578年),辛公义入仕,任宣纳中士,后迁掌治上士、扫寇将军等职。在这之后,辛公义受到北周宰相杨坚赏识,提拔他为内史上士,参掌机要。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文帝封赏功臣,授辛公义主客侍郎,摄内史舍人事,赐爵安阳县男,邑二百户。辛公义在隋历任岷州刺史、牟州刺史、扬州道黜陟大使、内史侍郎、司隶大夫等职。他爱民如子,公正廉洁,被百姓誉为“慈母”,是隋文帝时期有名的廉吏。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废静帝自立,建元开皇,史称隋文帝。开皇初,辛公义为礼部主客侍郎,主管藩属的朝聘、接待等事务,并代理内史舍人之职,负责起草、发布诏令。每逢陈国使者来朝,辛公义常奉诏接待、出席宴会。后转任驾部侍郎,负责御辇、御马、车乘、邮驿、厩牧等事务。开皇七年(587年),文帝命辛公义稽查核实各地官家牧马的情况,公义查出漏报的官马十多万匹。文帝大喜,称赞他说:“只有我的辛公义,才会尽心尽力为国效劳。”
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辛公义因战功升任岷州刺史。岷州位于西北地区,经济落后,风俗浇薄。例如:民众因畏惧疾病,不愿接触病人。家中一旦有人生病,往往弃之不顾,即使父子、夫妻也不互相照料。由于缺乏正常的照顾和治疗,许多病人遭家属遗弃后都不幸死去。辛公义体察了岷州民情之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陋习。他命令属下将境内所有患病的人运送至官府议事大厅,夏日疫病盛行之时,病患有时竟达数百人,大厅和走廊到处都挤满了病人,辛公义将自己的床榻摆放在病人中间,面对病人处理公务,从早到晚,终日如此。除此之外,他还用自己的薪俸为病人请医买药,使他们得到及时治疗。在辛公义的关照下,病人不久都恢复了健康。于是,辛公义召集病患的家属前来,晓之以道理:“人的生死由上天注定,与是否接触病人无关。过去你们害怕染病、抛弃病人,致使他们得不到医治而离世;而今我和病人朝夕相处,并没有感染疾病。相反,得到看护和医治的病人都痊愈了,你们以后切不可迷信那些不实的说法。”从此之后,岷州境内一旦有人患病,就急着要去刺史官府,如果病人没有亲属,辛公义就留下病人供养医治。有家属的病人则交给家属负责看护治疗。在辛公义的努力下,民众开始关心、体贴家中的病人,岷州民风逐渐变得淳厚起来。为了感谢刺史的善举,当地百姓称呼辛公义为“慈母”。
后来,辛公义升任牟州刺史。他到达牟州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断狱听讼。他在牟州狱中亲自勘验审问囚犯,直至所有案件全部决断完毕才回到官衙。在这之后,凡是受理新的诉讼,辛公义从不建立公文案卷,而是与当值的佐僚一道讯问审理。如果案件没有审理完毕,需要羁押被告继续审理,辛公义就住在审案的厅堂里,始终不肯回内室休息。有人劝他说:“审理案件都有固定的程序,使君为何要让自己如此辛苦呢?”辛公义回答说:“我没有德行教化百姓,还让他们身陷牢狱之苦,自然应该尽快解救他们,百姓关在监牢里,我难道能心安理得吗?”罪犯听到辛公义所说的话后,都被刺史的诚意打动,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后来凡是有人想到州衙去打官司,其乡父老立刻劝说他们道:“就为这点小事,何必去麻烦刺史大人呢?”于是,争执的双方都互相谦让起来,决定不再上诉。
仁寿元年(601年),辛公义充任扬州道黜陟大使,替天子巡守,考查扬州道各级官吏。时任扬州总管的豫章王杨暕骄横恣肆,属下的官吏也多违法乱纪。杨暕素闻辛公义清廉公正,担心部下的犯罪行为被他查出,还未等他到达州境,就派心腹嘱咐辛公义网开一面,手下留情。辛公义断然拒绝道:“我奉诏行事,不敢徇私舞弊。”到达扬州之后,辛公义明察暗访,掌握了全部贪官污吏、不法之徒的犯罪罪行,并对他们依法惩处。杨暕等人因此对辛公义怀恨在心。
炀帝即位后,豫章王手下扬州长史王弘入京为官,升任黄门侍郎。为了报复辛公义,王弘向炀帝进谗言,辛公义竟被免职。许多官吏、民众闻听此事后,纷纷到朝廷为辛公义申冤。过了几年,炀帝了解真相后,重新起用辛公义担任内史侍郎,后改任司隶大夫,检校右御卫武贲郎将。大业八年(612年),辛公义随军出征高丽,至柳城郡卒。
辛公义为官清正廉明,对百姓仁爱有加,不愧为隋代著名的廉吏。他在任时期,不仅能够以身作则,革除陋习;而且注重以德化民,争讼止息。此外,他执法公正、不畏权贵,对不法官吏严惩不贷。后人为此赞颂他:“移风易俗谋民福祉,恪尽职守为国尽忠。”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