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行知”马安健:做一名山区教育的探索者
20岁开始当教师,到75岁退休,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山村、那所小学。
从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到特级教师,到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内复式教学专家。马安健,这位年已八旬的老教师,通过50多年的教学实践,把炎陵大山深处的鲁坑复式小学办成了全国闻名的学校,他探索研究的复式教学成果享誉国内外教育界,成为国内复式教学的一面旗帜。
2019年4月上旬,记者在株洲采访了这位老教师。马安健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小学教师的梦,从创办扫盲学校开始编辑本段
马安健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山区小学教师。
然而,他的梦想途中拐了个弯。
1957年,品学兼优的马安健初中毕业,满怀信心准备报考师范学校,没料到,“反右风暴”刮起,他受哥哥牵连,被取消了报考资格。
马安健只好回到老家澎溪村,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先是在村子里义务办起了当地第一所农民扫盲学校。目不识丁的乡亲,用黄豆记数,用香火在纸上烧眼记工,那种没有文化的苦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学习积极性,马安健在村里的主要路口,建起“识字站”,挂上黑板,写上教过的字,利用群众赶集日,检查、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一遍不行,就教两遍、三遍,一个一个辅导,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里的30多名文盲个个能识字看书,人人会算数了。
1959年,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为解决棚村40多个超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决定派马安健去那里创办一所民办复式小学。棚村三面大江环绕、一面高山相隔。村里的小孩要到离家五六公里的澎溪小学就读,不是翻山越岭,就是渡江过河。家长很不放心。
当年8月28日,马安健来到了棚村。教室是借用的一间堂屋,住房不到12平方米,厨房就设在放棺材屋的角落里,教学、办公、生活设施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没有黑板,就用旧门板涂上锅底灰,再涂上桐油。没有课桌板凳,就到村民家里借用八仙桌和梳妆桌。没有粉笔,就用小竹竿锯成3寸长一段,破开成两边,再合起来,用绳子捆好就成了模型;然后把石膏泥调成泥浆,再灌进小竹竿模型里;等晒干后,把绳子解开,掰开小竹片,取出石膏泥粉笔,上课就可以用了。没有红墨水,就把藤苋子(一种蔬菜的种子)挤出它的红汁,当作批改作业的红墨水。就这样,一所包含4个年级的民办复式小学办起来了。
学生交不起学费怎么办?马安健实行免费教学,结合当地资源,根据学生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复收油茶籽、割草养鱼等勤工俭学活动。为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每年复收的油茶籽榨油后,他都要为学生炸一次糯米“鞋底蕉”(形状像鞋底)。至今,棚村的村民和当年在棚村小学读过书的学生,还经常忆起当年师生、家长一起吃“鞋底蕉”的味道。
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爱编辑本段
马安健说,教育的核心是爱。有爱心和懂得感恩,是良好品德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爱。
2014年夏日的一天,马安健从炎陵县城乘长途班车回家,车上挤得水泄不通。忽然听到有人喊“马老师”,原来是坐在班车最后一排一位身着警服的民警在喊。马安健挤到了民警身边,这位民警说:“40多年了,马老师,还认识我吗?我就是当年您在我们棚村教书时,经常为我擦鼻涕、系裤子的那个唐欲健。”斗转星移,这些小事、温馨事,学生都记在心里。
鲁坑小学门前有条河。1988年之前,一座简易木桥是通往学校的唯一通道。大人过桥都心惊胆战。如果山洪暴发,过桥更危险。为了学生的安全,马安健经常接送学生过桥。他曾7次跳入河中,救出9名落水儿童。后来,马安健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鲁坑桥,彻底解决学生过桥上学的安全问题。家住鲁坑河边的78岁村民段寿鸾,经常向她的后辈讲述当年马安健背送孩子过河、过桥上学的感人故事。
为了让学龄儿童都能上学,马安健对辖区学生实施全免费。他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带领孩子们开展勤工俭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用这些勤工俭学收入,在棚村小学实现了2年半全免费上学,在鲁坑小学连续22年对学生实行了全免费上学,还为学生发放书包、铅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和衣、帽、鞋、袜等生活用品。
为留住学生,马安健还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他利用教室后面的走廊下一个与讲台相对的特定窗户,在窗外办起了幼儿班。他用微薄工资购买玩具给小朋友玩,买副食品给他们充饥。上课时,由有组织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轮流看管那群幼儿。这位管理幼儿的学生,又可从窗外看到老师的讲课,进行学习,并不影响他的学习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了学校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全部入学。
进得来,靠免费;留得住,靠关爱;学得好,靠教研编辑本段
1999年,马安健到了退休年龄,本该休息了。但按国家有关规定,作为特级教师,可延至75岁退休。2013年12月31日,他才正式退休,还义务兼任鲁坑复式小学名誉校长。
“进得来,靠免费;留得住,靠关爱;学得好,靠教研。”马安健说,这是办好山区小学的基本方略。
刚开始,他从事4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也曾一筹莫展。课堂内常常完不成授课任务,孩子们学得很吃力。为了让学生学得好,他每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早上洗漱后,边做饭边写好小黑板,做好课前准备。吃了早饭,马上到河边接学生。上午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钟(中午休息1个半小时);4点半钟到5点钟,面对面改作业,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5点钟放学排队,送学生回家和家访。晚上备好课后,夜深人静,来到教室,把课桌当学生,进行预演试教,一直试到得心应手,才去睡觉。
为了探索创新复式教学理论与实践,马安健利用寒暑假自费到长沙、山西、北京,到处查找资料,拜师取经。有一次去了解山西的复式教学,为节省车费,买了一张站票从株洲一直站到山西临汾,晚上就睡在3人座位底下,历时38个小时。
经过艰难的探索,马安健终于找到了二、三、四年级复式教学“动”“静”搭配规律,改革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复式单教法”和简单的“动”“静”搭配法,创立了“短动”教学法和“复式班课堂四步教学法”。他还研制了35种350件教具运用于复式教学,使复式班的课堂教学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有效地促进了复式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中“汉字结构分析板”和“活页式多用小黑板”等被广为采用。
1992年至2007年,鲁坑复式小学的学生在全国、省、市、县各种竞赛中获得的奖项达160余人次,从鲁坑复式小学启蒙走出来的大学生达220多人。学校所在地的上鲁坑村民组,40余户,户均大学生1.5人。
马安健还探索创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的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一至六年级)、特殊儿童教育、家长教育、妇女教育、农科教育、老年教育为一体的实现农村人群终生学习的大复式办学道路,使学校成为当地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中心、农村各种人群实现终生学习中心、指导农民致富的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和文明建设中心。其经验与成果,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2001年,马安健应邀到北京,参加有40多个国家专家与会的“终生学习研讨会”;2003年1月,应邀参加有80多个国家专家与会的“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