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走了
2019年9月21日深夜,张逢铿博士的侄子张俊杰先生,收到了美国旧金山的亲属邮件,称97岁的张逢铿博士已于9月10日仙逝。1922年2月,张逢铿出生于歙县岔口镇大坑源十八谠村(庐山),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1958年到1960年前往南极科考,成为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南极有以其姓氏命名的“张氏峰”。
三十而立上南极,安徽男儿名传世界
张逢铿在歙县岔口镇大坑源的庐山度过童年、少年,在黄山市先后就读柏山学校、休宁中学(省立徽州中学)。湖南大学矿冶系毕业。1952年12月赴美留学,相继在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8年11月17日清晨6时15分,时年36岁的张逢铿博士,成为第一位踏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在素有“世界冰极、风极、冷极”之称的南极大陆,张逢铿曾穿越南极腹地,到达西南极海滨,行程达1000多公里,获取十分珍贵的科考资料。 当时,很多国内外媒体聚焦此事,菲律宾《新闻天地》率先以封面图片和巨大标题,报道了“第一个在南极探险的中国人张逢铿”;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等纷纷报道。
1963年,为了表彰张逢铿博士对南极大陆探险科考的突出贡献,美国政府将南纬70°44′、西经126°38′的一座南极山峰,命名为"张氏峰",并颁发政府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南极第一次有了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山峰。张俊杰称,伯父张逢铿登南极时是中国籍,赴美很多年后才入美国籍。
四次回乡,重培育孩子爱祖国爱故乡情怀编辑本段
据张俊杰称,9月21日晚收到伯父张逢铿儿子发来的哀讯邮件时,感到太突然。几个月来,他一直在为去美看望伯父办理相关手续,与伯父有频繁联系,9月12日通过赴美签证,马上就给伯父发了邮件,迟迟未见回复,正疑惑时,得到这一噩耗。
张俊杰先生告诉记者,伯父张逢铿生前深爱家乡,对家乡山水村舍和故友亲朋非常眷恋,对后辈很关心,长期以来,张逢铿博士和张俊杰之间的通信往来也多。
这些年,张逢铿博士曾4次回到家乡。第一次是1980年,作为在防震工程学上造诣极高的科学家,他应国家地震局邀请回国讲学,10月10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歙县,受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张俊杰当时在芜湖读书,专门回家同伯父见面。
“第二次是1993年7月,他专门带29岁的儿子张景然回家乡。这时伯父已于1992年从美国国家水利研究中心退休。”张俊杰称,伯父当时说:“我这次带景然儿回来观光、探亲、祭祖,为的是让他对祖国对家乡有一个概念的了解,以后他就可以单独回来。我已经老了,但是景然应该认得故乡。”据知,张景然在美国出生,取名时伯父也是按歙县家乡规矩排的辈分。那次回来,张逢铿去庐山老家为父母扫墓,途中经过大阜村时,又到张俊杰父亲的墓上吊唁。两次在墓地,都是无语哽咽、泪流满面。
“第三次是1994年夏天,伯父张逢铿与伯母熊晓舒一道上了黄山。这次他还参加了歙县政府召开的座谈会,听取有关岔口矿产的介绍。”张俊杰说,第二天,伯父冒着烈日跋山涉水,去歙南深山实地考察有黑钨矿露头的山脉,建议县里进一步探明储量。
第四次是1996年,张逢铿博士再应我国家地震局之邀,返国参加“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纪念”和“国际地震学亚洲区域会议”。其后回到家乡,访问了徽州师专(现黄山学院),还以陶行知名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题赠学校,期望能早日办成一所综合性的黄山大学。
黄山市:张逢铿博士是“黄山之友”编辑本段
1997年3月20日,黄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张逢铿博士“黄山之友”荣誉称号;随后,又将他出生地的大坑源山脚下的乡村小学,改名为“歙县张逢铿小学”。
张逢铿博士的家乡大坑源村位于歙县岔口镇西南部,有土屋建筑群,祠堂、寺庙,寺庙,沿途有“千步云梯”“官运石”和“起死回生树”等景观。现在,大坑源村的庐山仍有张逢铿祖居,是晚晴至民国建筑。 张逢铿旅居美国,但对家乡一直牵挂和关心,他曾来信给张俊杰称,他小时候兄弟姊妹就在那房子(祖居)里玩,也希望自己的奋斗经历能够给家乡后辈一点激励,希望能把老房子修缮一下。2018年12月26日,在黄山学院还举办了张逢铿书法作品捐赠等活动。
2017年,黄山市将张逢铿祖居列为第五批黄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底,张逢铿祖居得以修缮。目前,张逢铿陈列馆展陈方案等事并基本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