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召父:水利贡献堪比都江堰

召信臣不仅注意兴修水利,还重视水利管理。为解决百姓的水利纠纷,他设立用水公约,即“均水约束”,将公约刻在石碑上,立于田边。

CgrZE10tPM6AQ8pFAAAihm-axro698.jpg

“父母官”是中国平民百姓对官员的最高评价,其称谓来自两汉时期的“召父”“杜母”。“召父”指的是西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杜母”指的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这些说法来自《后汉书》“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句话是南阳百姓对两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的称颂。

召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先后任谷阳县令、上蔡县令、零陵太守、谏大夫、南阳太守、河南太守、少府等职。他视民如子,为民兴利,为吏民爱戴,号为“召父”。

召信臣因明经甲科而出仕,初为郎官,后补授为谷阳县令。因考绩优秀,任上蔡县令。他爱护百姓,为民办实事,为百姓所称颂,于是被擢升为零陵太守。他因病辞官回乡。病好后,被征召为谏大夫,担任南阳太守,仍然如上蔡县令期间一样爱民如子,治理有方,受百姓拥戴。

召信臣为人勤快,且讲究方法和谋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汉书》卷八十九)。他重视调查研究,很少居家,经常出入田间地头,住在乡间,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经过调查,他认为,百姓要安居乐业,必须兴办农业。而要兴办农业,必先兴修水利。于是他开始在辖境内调查水利状况,然后开挖沟渠,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水利设施的建设让灌溉面积稳步增加,最多的时候灌溉面积达到三万顷。百姓从这些水利工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粮食够吃且有富余,南阳也渐渐成为当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地方之一。

召信臣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有名的要数六门堰和钳卢陂。六门堰分六处拦阻白河水以形成水库,达到调解水流、灌溉农田的效果。水库的水经水门流出后,在主干渠沿途形成多个陂塘,灌溉周边的农田五千余顷。钳卢陂规模更大,据说能灌溉田地万顷。这些水利工程对南阳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些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召信臣不仅注意兴修水利,还重视水利管理。为解决百姓的水利纠纷,他设立用水公约,即“均水约束”,将公约刻在石碑上,立于田边。

召信臣重视教化,禁止婚丧嫁娶中的奢靡之风,要求务必俭约。对于游手好闲的达官子弟,他严厉训斥,对其中的不法分子则毫不手软,绳之以法。他的教化产生良好的效果,境内民众都致力于田耕,辛勤劳作,周边的百姓也纷纷迁来,定居于此,于是南阳户口倍增,人丁兴旺,但盗贼诉讼却渐渐绝迹。一个好的官员就是一个好的榜样,治理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安居乐业,歪风邪气无处可存。这样的官员当然获得当地人的拥戴,于是“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汉书》卷八十九)。

荆州刺史将召信臣为民兴利、造福南阳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嘉奖,赐召信臣黄金四十斤。其后,召信臣出任河南太守,政绩仍然突出,经常名列第一,于是朝廷数次给他加官晋爵。汉元帝竟宁时期(前33年),他出任少府,位列九卿,倡导俭约,尊奉俭朴作风。他曾上奏,建议对皇帝很少去的离宫别馆别再花钱修缮;要求大量减少乐府黄门中的倡优、戏子,宫馆中的守卫、器物;要求不要种植反季节蔬菜,以节省数千万费用。他去世于少府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虽去世,但其事迹仍在流传。元始四年(4年),汉平帝下诏,为有益民众的官员立祠,蜀郡推荐了文翁,因为文翁任蜀郡太守时“仁爱好教化”,大力兴学,卓有成效,文化发达程度可与京师及齐鲁比肩,“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汉书》卷八十九)。九江郡则推荐了召信臣。这一年的年底,九江郡太守率领百官,举行立祠典礼,祠堂建在召信臣的墓地,而南阳郡也为召信臣立祠纪念,以表其功绩。

召信臣爱民如子,为民兴利,虽位居郡守,仍深入百姓当中,时常住于乡间,重视调查研究。他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满足百姓的物质需要。同时,他重视教化,移风易俗,保一方平安。他的所作所为虽发生在重视农业的封建时代,但其重视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的作风,仍是当今社会所应倡导的。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陈晓磐:把“赖村”变为模范村    下一篇 “不可想象的”高铁建成,背后是这群“咬着牙死扛的人”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