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遗留17年的历史老问题,他只用几天就给解决了
2016年7月8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拉卡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加华尖措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当他经过整洁、干净的僧舍时,停下了脚步,“如果不是尖措部长,我们还住在危房里。”
他口中的“尖措部长”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统战部部长。2015年12月4日凌晨5时,年仅47岁的尖措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蒙旗草原。
“衡量干部工作的好坏,首先要看群众是否满意”编辑本段
尖措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路走来,无论他身在何处,始终都勤奋工作、为民谋福。他常说:“衡量干部工作的好坏,首先要看群众是否满意。”
2005年,尖措来到河南县优干宁镇任党委书记。为摸清镇上的实际情况,他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走遍了全镇10个行政村。“这是很不容易的。牧区不但村落分散,村民住地也极其分散。有时候走个40多公里,连一个村都没走出去。”河南县统战部副部长公保杰说,当年他也在优干宁镇工作,陪尖措下乡进村是家常便饭。那个时候,牧区的很多村子不通公路。路况稍好的就骑摩托车,但更多时候是在马背上。“去有的村,光骑马就得一整天。”公保杰说,到村里,他住在村民家,一住就是好几天,挨个家访。“全镇没有不认识尖措部长的。尖措对每个村、每户人家的情况也了然于胸。”
“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调研。”尖措曾说,因为在调研中真正发现了问题,比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有待提高,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不好;比如,牧民多是住在土坯房,70%的村子没通电,离县城远的多特村、吉仁村等没有通公路。还有一些村,村民没水吃,生活极其艰苦。
接下来的日子里,尖措亲自带队,在各个村子宣传政策、讲党课;马不停蹄地跑项目、做协调、搞对接。优干宁镇的村子悄悄发生着变化。南旗村党支部等被接连评为先进党支部;镇上残破的土坯房被结实的红砖瓦房取代;公路通到了村口;电灯亮起来了;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啦啦流淌……
“群众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编辑本段
在尖措来之前,每当夏天到来、草原肥美之时,优干宁镇阿木乎村党支部书记玛多多的心就悬在了嗓子眼。那是长达17年的历史老问题,谁都没解决得了。没想到,尖措只用了几天,就给解决了。
原来,在河南县优干宁镇阿木乎村、南旗村与泽库县恰科日乡之间有一片夏季草场,共牵扯到两乡(镇)、5个行政村,由于草场边界不明晰,经常发生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械斗。2005年的夏天,纠纷再起,眼瞅着一场打斗难以避免。正在开会的尖措得到消息后,立刻骑着摩托车赶赴现场。在尖措的协调下,危机消弭,5个村庄都同意了勘界、定桩、拉围栏,白纸黑字签了协议。草场边界稳定后,尖措又着手推动草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通路,方便牧民群众。
“尖措部长常说,群众的事儿,才是真正的大事。”河南县非公经济党工委书记塔哇本说。阿木乎村村民索南扎西家,无牛羊、无草场,“连房子都没得住。”说起往事,索南扎西唏嘘不已,后来政府启动了住房工程,自己只需交付1.2万元就能住上敞亮的新房子。“但我根本拿不出来。”索南扎西说,是尖措自掏腰包给他交的钱。“部长还帮我找了份好工作,可如今,他的情义我该上哪儿去还啊。”说起尖措,索南扎西伤心难掩。
“他是走进我们心底的朋友,是亲友和家人”编辑本段
河南县共有4座寺庙,470多名僧人。担任统战部长的9年里,尖措积极组织和参与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深入牧户、企业、寺庙蹲点调研,关心僧人生活,切切实实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拉卡寺距离县城2公里,有170多名僧人。僧舍基本上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多已成危房。尖措实地走访调研后,于2009年启动了拉卡寺僧人住房改造工程。
如今,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僧舍里,卧室、经堂、储物间一应俱全。“尖措部长是走进我们心底的朋友,是亲友和家人。”僧人加央尼玛是尖措去世当天赶到医院的4名僧人代表之一,“想最后再看尖措部长一眼,陪着他回到我们的蒙旗草原、我们的家。”
在尖措的努力下,河南县的拉卡寺、达参寺、香扎寺、曲格寺医保、社保均达到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僧侣的生活、学习和居住条件。
2011年,尖措提出“三讲双比一构建”,即讲学习、讲管理、讲服务,比自身造诣、比行为规范,构建和谐寺院,开展寺院社会化管理,开展法治教育,加强僧侣思想教育引导等工作。2012年,拉卡寺荣获“全国第二届和谐寺院”称号,曲格寺获得全省藏传佛教和谐寺院创建先进集体,统战民宗系统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