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王新华:23年战斗在抗击传染病的最前线
初冬时分,与埃博拉战斗了60个日夜后,我军首支援塞医疗队30名队员踏上了祖国的热土。
一下飞机,一位面容憔悴的女队员显得异常疲惫,她个头不高,略显清瘦,深邃的眸子里却透着坚毅。
这不是2003年与“非典”激战106个日夜、挽救30多名危重患者生命的“铿锵玫瑰”吗!?
这不是2013年搭乘和平方舟医院船,远赴异国他乡播撒友谊的“中国花儿”吗 !?
是她!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中心护士长王新华,扎根我国传染病护理事业23年,虽然每天面对无数的传染病患者,每天接触大量的传染性物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感染。
然而,她却用充满爱心的善举、精湛过硬的技术、大义担当的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十大“白衣天使”、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
业精于勤,内强素质练就过硬本领编辑本段
当护士难,当传染病医院的护士更难。1991年,王新华毕业后,来到全军唯一传染病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在这里她要护理60种感染性疾病、39种法定传染病患者,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王新华加紧对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天道酬勤,她很快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在医院护理队伍中脱颖而出。
当儿科护士难,而当传染病儿科的护士更是难上加难。1999年,王新华被调入小儿肝病科工作。面对很多患儿的“一哭、二闹、三折腾”,王新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尽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她反复练习扎针、体会针感。尤其是对那些凝血机制差、采血难、不能采取股静脉及颈外静脉取血的患儿,采用头皮针在手足浅表静脉加压的方法取血标本,从根本上解决了肝炎患儿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这项技术创新成果,至今都未遇到能难倒她的“小困难户”。
为配合医生做肝穿手术,王新华总结出“术前解除患儿及家长的思想包袱,耐心细致做疏导、解释工作;术中讲趣味故事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术后细心观察、精心护理”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消除患儿的紧张和疼痛。这套方法在小儿肝病科推广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0年,王新华担任妇产中心护士长。为尽快掌握国内外最新妇产护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王新华查阅了大量妇产护理资料,去多家大医院参观学习。短短3个月,她完成了由单一儿科护理到妇产科护理、由普通护士到护理管理者、由专业“门外汉”到“业内精”的“三级跳”。
在传染病医院妇产中心工作,收容合并乙肝、丙肝、性病等各类传染病多达30余种,为了确保医护人员安全,王新华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强化防护意识,杜绝交叉感染。同时,她在全院叫响“思想感情尽全心,医疗服务尽全责,救治生命尽全力,呵护健康尽全职”的口号,带领队伍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四年来,这个中心收治患者近万名,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仿佛在诉说着王新华的艰辛和幸福。
真情如歌,医者仁心播撒天使之爱编辑本段
“王妈妈,我期末考试两门得了100分!”电话里稚嫩的童音让王新华喜上眉梢。提起这个“乡下儿子”与“北京妈妈”的真情故事,还得从8年前说起。
2006年,第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管护师王新华接收了一位从安徽农村来的两岁传染病患儿,当时患儿四肢全部肿胀化脓,创口向外流出散发着恶臭的脓血。
“患儿都是娘的心头肉,我要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对待每一位患儿。”王新华说。她耐心地为患儿清洗脓血、喂药敷药,不畏传染,不怕脏累。在王新华慈母般的护理下,患儿奇迹般痊愈了。康复出院后,赵翔和王新华又“签署”了一个美丽的约定,“娘儿俩”要经常打电话增进感情。
王新华坦言,在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当了10年的护士,最高兴的是成了几百个“儿女”的“妈妈”,最欣慰的是看见孩子们战胜病魔康复回家。
在妇产中心,王新华发现很多女性患者因身患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心情多半低沉、急躁、焦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心细如丝的王新华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尊重人家,人家才会尊重你,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信任你。”于是,她始终坚持追求一种“感染护理”理念:在她这里,坚决要让传染病患者远离“病毒感染”,而要让传染病患者深受“真情感染”。
乙肝患者李丽(化名),结婚多年不敢要孩子,害怕传染给下一代,公婆非让儿子和她离婚,恩爱的小两口来到第302医院妇产中心,寻求生育健康宝宝的良方,尽力挽回濒临破碎的家庭。王新华对李丽说:“不要有思想包袱,现在的医疗技术完全可以让你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李丽住院后,王新华一边找康复患者现身说法,一边给李丽公婆打电话做思想工作。
一年后,李丽在302医院妇产中心顺利产下7斤重的健康宝宝。出院时,李丽特地抱着孩子前来道谢:“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得了传染病我是不幸的,但来到302医院,遇上您这位护士长,我又是幸运的。”
4年来,王新华与近千位“问题产妇”成为了好朋友,这些“问题产妇”习惯叫王新华为“知心大姐”。
铁肩担道,精忠报国尽显巾帼本色编辑本段
每当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王新华总是冲到疫情第一线。
2003年春天,解放军第302医院成为抗击“非典”疫情的主战场,王新华主动请缨深入“非典” 病房。数据显示,传染病患者的0.000004毫升的血就会引起传染。但她每天都要为“非典”患者发药、抽血、打针、测体温、洗漱、喂饭、喂水、擦身、倒大小便,还要完成大量的消毒、保洁、清洗工作。虽然明知可能被染病,甚至还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但她从未动摇、退缩过。曾经为抢救一位危重患者,王新华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果断采取反复开放气管插管吸痰的办法,为抢救患者赢得了第一时间。
有位年轻女重症患者持续高烧,血管萎缩,很难扎针输液。王新华隔着手套也根本感觉不到血管在哪。看着患者弥留之际嘴里还呼唤着儿子的姓名,那一刻,王新华再也顾不了那么多,决定摘掉手套为患者扎针。身边的同事提醒她:“这要是扎到手,就完了!”只见王新华一手握着患者的手,一手在患者手背上仔细寻找血管,紧接着她屏住呼吸一针下去,“一针见血”,抗病毒药物缓缓输入患者体内,女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与“非典”激战106个日夜,经她亲手护理的30多位重症“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最终全部康复出院。
军人生来为打仗、打胜仗,王新华一直都这样认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间就是生命,王新华跟随医疗队紧急驰援,奔赴灾区,全力救治灾区群众。在那些日子里,她顶着高温酷暑,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遭受着细菌、病毒的侵袭,但仍以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敢于担当的战斗精神,担负起了测量体温、抽血输液、留取标本、消毒等各种繁重工作。一干就是100多天,与队友共同辐射保障了13万救灾部队中的8万官兵,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人民军医为人民。王新华不但积极为救灾官兵健康保驾护航,还深入十多个村庄为百姓群众送医送药,巡诊查体。
当时,瘦弱的王新华坚持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消毒药水和急救药品翻越在大山深处、废墟丛中。有一天,她在清都山巡诊时,发现85岁的老人赵秀开在地震中受伤,瘫痪在床,尾骨处出现褥疮。王新华凭借多年的护理经验就地取材,用旧棉布和棉絮缝了一个棉圈,垫在老人身下。以后每次巡诊到村里,王新华都去看看老人,给老人翻身、敷药。端午节那天,王新华又来到老人家中,给老人洗完澡后,把她推出门晒太阳,当王新华抱着老人瘫痪的右腿开始按摩时,赵秀开的眼睛突然湿润了,紧紧握着王新华的手,嘴里念叨着:“真是位好姑娘呀!”
2009年,“甲流”肆虐全球,在疫情爆发最为严重的时候,王新华毅然冲到“阵地”最前沿——“甲流”病房,默默地一干就是三个月。每天她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测量体温、抽血输液、留取标本、消毒,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温暖贴心的话语消除了患者的焦虑和恐惧。经她精心护理的20多位“甲流”患者最终全部康复出院,为医院在“甲流”防控任务中实现“工作人员零感染、来院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疑似病人早诊断”的工作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大爱无疆,履行使命展示国威军威编辑本段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
2011年3月,王新华奔赴印度尼西亚万鸦老,执行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医疗救助行动任务。演练中,王新华克服高温潮湿、蚊虫肆虐的恶劣环境,参与演练了多国协同合作国际救援的组织、流程展开、卫勤保障等科目,还与意大利、新加坡、法国和印尼医疗队进行了观摩交流,切磋了技术,建立了友谊。
爱无国界,爱无止境。演练中,王新华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印度尼西亚群众进行护理服务活动,针对当地医疗条件落后等实际,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誉,为国家和军队树立了良好形象。作为全队唯一的护理队员,王新华除完成护理工作外,还协助各诊室专家开展诊疗工作,做好诊疗物资的准备补充等后勤保障工作,这为成功完成重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长年超负荷工作,王新华积劳成疾。去年,王新华身体刚做了一个大手术,身体稍好些,她接到跟随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去救治受强台风“海燕” 重创的菲律宾受伤群众的命令。当时,她的丈夫心疼地说:“你不要命了!”王新华却微笑着说:“我是军人,服从命令是我的天职,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
几天后,王新华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和平方舟上。前来医院船就诊的儿童很多,医院船接诊的第一位婴儿患有严重新生儿黄疸,出生仅7天,曾在小儿科工作过的王新华一针扎下去找准血管,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新生儿获救了。从此,她包揽了医院船所有患儿抽血输液的活儿。
在强台风中受伤的瑞典人斯文刚转运到和平方舟医院船,癫痫病突然发作,人高马大的他在医院船甲板上剧烈抽搐,身材瘦削的王新华一步冲上前,立即协助医生采取急救措施,斯文很快恢复平静。
2014年以来,埃博拉疫情席卷西非。9月16日,解放军第302医院紧急抽组全军首支援塞医疗队,王新华主动请缨,踏上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征途。
而此时,王新华年过七旬的老妈妈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准备接受心脏手术。看着女儿一身戎装随医疗队踏上异国他乡的领土,老妈妈热泪盈眶,这已经是女儿第三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了。老人心里知道,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生性倔强的女儿也会挺起胸膛站排头。
在极度危险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王新华俨然成了一条“女汉子”,卸载、整理物资,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用最短的时间参与对中塞友好医院改建成具备收治烈性传染病埃博拉的专科医院,在西非又一次创造了“小汤山速度”。
10月1日,医疗队接诊了首批7名埃博拉疑似病人,面对致死率高达50%—90%的埃博拉病毒,王新华无所畏惧,直面生死,进入一线负责消毒保障,她要背负几十斤重的消杀器具,进入病区喷洒消毒液;对工作人员缓冲间内的垃圾进行清理,对防护用品进行消毒和清洗。
“每一次进出病房,都要当作第一次来对待。”王新华严格工作流程和着装规定,要求每一个防护用品穿脱动作、每一个防护注意事项,都做到一丝不苟、滴水不漏。工作时要顶着30摄氏度高温,置身潮湿空气中,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不一会儿防护服全贴在了身上,双脚浸泡在雨靴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新华与队友并肩作战60个日日夜夜,收治了近300名埃博拉留观患者,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实现了中塞医护人员“零感染”。王新华像南丁格尔那样,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中国护士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
本文刊发于新华网201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