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干了什么?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丰(今江苏丰县)人,为西汉首任丞相,汉初政治家,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对西汉王朝的建立和汉初政治起到重要作用。他保护秦朝政府典籍,谏阻刘邦进攻项羽,力荐韩信为大将军,坐镇后方、出谋划策,在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功居第一。西汉建立后,他为官谨慎,廉政治国,公而忘私,为民称颂。
萧何早年即与汉高祖刘邦交好,刘邦为平民百姓时,萧何多次以官方身份保护他,刘邦为泗水亭长时,萧何时常帮助他。刘邦带领民众去都城咸阳服徭役,出外公干,同僚都赠三百钱,萧何则赠五百钱,可见萧、刘关系非同寻常。刘邦起兵后,萧何助刘邦夺取沛丰,拥立刘邦为沛公,出任县丞,专督诸事。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攻占秦朝都城咸阳,诸将领纷纷闯入秦宫,争夺钱财时,萧何担心秦朝政府的文献典籍被破坏,“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卷五十三)。这些图书记载了当时的山川险要、人口分布及民间疾苦等重要情况,为政治、军事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刘邦获取天下助益匪浅。
当初楚怀王与诸侯有约,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项羽违背此约,带兵进入咸阳,杀子婴,烧阿房宫,改封刘邦为汉中王。蜀汉道险,且秦之迁民皆居于蜀,项羽将该地封给刘邦,显然是要排斥他,还将关中之地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令他们监视刘邦并阻止他进入中原。对项羽的挤兑与专横,刘邦非常愤怒,想起兵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将领也愤愤不平,从旁煽动。冷静的萧何则反对,向刘邦陈述厉害,谏阻刘邦勿意气用事,要忍辱负重,并建言:“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书》卷三十九)鉴于敌强我弱,萧何规劝刘邦先去封地,安定巴蜀,积蓄力量,然后收取三秦,再取天下。刘邦听劝,到汉中称王,以萧何为相。
刘邦为汉中王时,军中缺乏帅才,萧何慧眼识珠,多次推荐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军,但未被刘邦采纳。韩信因未受重用,不辞而别,萧何得知后,焦急万分,不顾月黑风高,立即骑马追赶,留下“萧何月夜追韩信”的佳话。这表现出萧何选贤任能、求贤若渴的品德。萧何极力劝说刘邦,陈述韩信之能:“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卷九十二)刘邦听从建议,决定以韩信为大将军,于是召唤韩信前来拜将,萧何谏阻,提出应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择良日,斋戒,具礼”(《史记》卷九十二),不可视同儿戏,这表现出萧何对人才的尊重。刘邦纳谏,举行拜将典礼,请韩信分析楚汉形势。韩信侃侃而谈,分析双方利弊,为刘邦信服。
楚汉相争时,萧何留守后方,辅佐太子施政,制定法令制度,建立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让后方井然有序。同时,筹办军需,供应前线,并让自家子弟悉数参军,以解刘邦疑虑。经过五年战争,刘邦获胜,杀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西汉王朝,并论功行赏。
在论功行赏时,群臣争功。刘邦以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引来功臣们的不服。功臣们认为他们在前线出生入死,攻城略地,而萧何位于后方,没有汗马功劳,“徒持文墨议论”,不能居功于他们之上。刘邦力排众议,并以狩猎为例来说服众臣:“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两三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按刘邦的说法,众臣是捕捉野兽的猎狗,而萧何却是指挥猎狗的猎人,相比众臣在前线的英勇,萧何在后方的运筹帷幄更为重要,而且萧何举宗支持刘邦,功不可没。
在排朝廷位次时,众臣皆以曹参第一,理由是曹参战功卓著:“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想将萧何列为第一,但没想到遭到众臣为难。关内侯鄂秋体察圣意,以曹参的战功为一时之功,难敌萧何补充军需、保全关中的万世之功为由,驳斥众臣:“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掠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事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刘邦纳言,以萧何为第一,并赐以带剑穿鞋上殿、“入朝不趋”等待遇,赏赐萧何的亲人,增加萧何的食邑。从刘邦的态度可以看出,萧何对西汉的建立贡献卓著。
萧何为官尽职尽责。早年因办事公道,为秦时沛丰吏掾,主管人事选拔。其后得秦朝御史欣赏,担任过泗水郡卒史,因办事得力,政绩考评列为第一。在助刘邦争天下的过程中,萧何保护秦朝政府典籍、谏阻刘邦进攻项羽、力荐韩信为大将军,这些事情表现出他忠于职守,力排众议,独具慧眼。
早年的他敢于逆龙鳞,进忠言,但刘邦称帝后,他一改以往作风,变得小心谨慎,以谨畏自保。这是因为刘邦建立西汉后,打击功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功臣人人自危。这种情况激起异姓王的反叛。当时韩信与赵相陈豨密谋,陈豨谋反,刘邦率兵前往邯郸镇压,京师空虚。此时韩信图谋在关中起兵,以里应外合。吕后得知后束手无策,萧何献计,谎称陈豨已被杀,传旨韩信进宫朝贺。韩信一进宫门,立遭捕杀。昔日韩信之崛起得力于萧何之功甚多,而今之失败也因萧何之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成语由此而来。不过,萧何面对韩信谋反,以天下为重,斩断私情,设计诛杀韩信,对稳定政局,巩固新建的西汉政权起到重要作用。正因为此,刘邦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为萧何组织了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如此高的封赏并未冲昏萧何的头脑,他谨慎地接受召平的忠告,没有接受封赏,因为此时的刘邦对萧何怀有疑心,其封赏名为尊崇,实为试探。
西汉建立后,早年刘邦入关中所颁布的“约法三章”已不适应天下大定的形势,为此萧何借鉴秦朝法律,制定九章律,休养生息,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甚得关中民心。但因此引来帝王的担忧,刘邦担心萧何“倾动关中”。于是萧何强行低价购买百姓的田宅,采取自毁名誉的手段来解除刘邦的担忧,以免去灭族之危。一个获得民心的廉吏,不惜自污自保,诚为帝制时代使然。
因长安地少人多,萧何为民请命,要求开垦皇家所有的上林苑被刘邦误解。刘邦认为萧何贪受商人财物才有所请,并通过请开上林苑来讨好民众,所以大怒之下,将之入狱问罪,并严刑拷打。萧何幸得王卫尉相救得到赦免。此时萧何年老但仍恭敬谨慎,光着脚向刘邦谢罪。
汉高祖刘邦在位八年,去世后,萧何仍担任相国,辅佐汉惠帝刘盈,病逝于相国位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死前,汉惠帝要他举荐丞相人选,他不因私废公,同意曹参继任。萧何与曹参同为汉初名臣,早年关系很好,但萧何为相后,俩人产生矛盾,《汉书》载“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宰相,有隙”。萧何生活俭朴,其田宅位于偏僻之处,建造房宅也不修围墙,“宽厚清静”,为天下表率。他以秦朝暴政为鉴,实行“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网疏阔”的政策。曹参继任丞相后,也不因私废公,沿袭萧何时代的政策与作风,“举事无所变更,壹遵何之约束”,萧规曹随,产生很好的效果:“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即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百姓作“画一”歌来歌颂萧何与曹参的施政:“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可见萧何治国深得民心。
萧何去世后,谥号“文终侯”。《史记》作者太史公司马迁对其评价甚高,称颂他顺应百姓痛恨秦朝暴政的民意,革新政治,“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其功绩可与周文王的贤臣闳夭、散宜生等人比高低。《汉书》作者班固赞成司马迁的评价,称萧何“为一代之宗臣”,是世人敬仰的一代名臣。
萧何在西汉建国、治国之中,贡献颇多,助刘邦夺天下,建立西汉,结束乱世,功居第一;汉初制定法律,建立秩序,与民休息,施行仁政。正因为此,在整个西汉时期,汉朝皇帝很重视萧何的后代,当他的后代因罪失去世袭爵位时,会寻找他的其他后代,再封为酂侯,汉朝其他功臣没有这种特殊待遇。但是萧何逐渐失去早年敢于忠谏的勇气,为汉相谨小慎微,不惜自污以自保,这是委曲求全于君主制时代的产物。萧何保护秦朝政府典籍,谏阻刘邦进攻项羽,力荐韩信为大将军,在关键时刻能力排众议,体现出超凡的政治眼光;他将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天下太平时,休养生息,造福百姓,表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他举荐韩信、曹参,慧眼识珠,宽宏大度。萧何能力非凡,同时他并未居功自傲,虽位高权重却能谨慎为官,为民请命,生活俭朴,公而忘私。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应学习的。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