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在她是秦陵博物院掌门人,解开秦俑的文化密码

田静是秦陵博物院的掌门人,也是这里唯一的女性管理者,她研究秦陵兵马俑,破解文物密码,传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史的魅力,推动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

研究秦陵兵马俑,破解文物密码,传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史的魅力,推动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重任在肩,田静从未松懈。


微信图片_20180906174131

田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秦俑学研究会会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著有《秦军出巡——兵马俑外展纪实》、《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遗产地讲解培训研究》等著作16部。

目录

两千年陶俑,在讲解中醒来编辑本段

“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距离古城西安37公里。秦陵兵马俑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秦陵博物院每年接待700万观众,其中有一百二十多批高等级的接待任务。

田静是秦陵博物院的掌门人,也是这里唯一的女性管理者。结合自己30年来对历史、文物的理解以及博物馆经验,她培养了一支与“世界第八奇迹”相匹配的宣教服务团队。“我们的讲解员必须熟知历史、考古、雕塑艺术、文物保护修复等知识,还要了解相关风俗民情、传说典故等,把观众当朋友,把秦兵马俑当朋友,才能在讲解中做到因人施讲,让沉睡的兵马俑醒过来,让文物活过来。”除了练习语音、形体,学习专业知识,她还要求宣教服务团队精通外语、熟悉手语,并且一定要在讲解中融入自己的理解。

有一次,田静现场考核讲解员,当点评到一位90后讲解员小袁的时候,田静指出他不用心,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对兵马俑的感情,只是机械地背诵讲词“秦兵马俑千军万马,千人千面……”小伙子不服气,当场“将军”:那么请田院长您给我示范一下!在各种场合讲解过上百场的田静听了这话,从容示范:“站在俑坑内的数千名陶俑,都是跟随秦始皇征战的勇士,他们手持实战武器,身着战袍铠甲,忠实地守卫着始皇陵墓,这一站就是两千年。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小袁自己都听入迷了,连连表示佩服。

一次精彩的讲解,会令观众终身难忘。田静要求团队必须提前准备,认真分析每一批观众的特点,然后根据参观时间和贵宾喜好等情况加入不同侧重点。“90分钟的讲解,涉及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内容,无论是哪一方面,必须让观众记住哪怕一点,否则,就是失败。”

宣教服务团队接待过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印度总理莫迪、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外国首脑和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重要宾客两百余批,从未出过任何差错。2013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五次参观兵马俑。田静安排讲解员提前了解基辛格的生平,还把他前几次来参观的照片全部打印出来,和讲解员一起分析基辛格的喜好和每一次的参观路线等情况,专门做了讲解预案。90岁的基辛格来了,他仿佛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一路认真听着讲解,不时提出问题,讲解员对答如流。参观结束,基辛格将轮椅转向俑坑,凝视着成排成行的兵马俑说:我可能是最后一次来看老朋友们了。然后,他转向讲解员金凯,由衷赞叹:“你是导游中的NO.1。”

参观者的反馈是田静成就感的来源。“讲解员就是文物的代言人,每一次讲解,不论面对的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群众,承担的都是国家责任,展示的都是中国形象。”

耳濡目染,文化专家熏陶而成编辑本段

微信图片_20180906174136

田静出生在陕西省博物馆(现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家属院里,从小在文物堆里长大:石台孝经、碑廊、棂星门、戟门、泮池……都是不能割舍的记忆。父亲35年的工作生涯,都是在博物馆中度过的。在田静童年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忙碌而专注,更换文物、修复藏品、绘制线路图……一次,田静见父亲打开展柜,清理展品上的浮尘,便踮着脚上前帮忙。这个举动可把父亲吓坏了,他急忙拦住女儿,认真地说:千万别乱动,这可都是宝贝啊,不能弄坏了!

父亲温文尔雅、神闲气定地为观众讲解文物的样子,很让田静崇拜。她永远忘不了1973年6月30日。那天,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到碑林参观,父亲参与讲解。事后,田静羡慕地追着父亲问这问那。当时博物馆的讲解员多是普通话标准、穿着时尚的北京知青。8岁的田静和小朋友常常模仿他们的神态、语气学讲解,互相比赛,看谁记得准、背得快、讲得好。学会了大夏石马、昭陵六骏等文物的解说后,田静总想找机会炫耀一番。可每当她想在弟弟妹妹面前卖弄时,他们总是毫不客气地跑开:已经听过一百遍了……于是,田静就在给同学讲故事中施展她的讲解才能。同学们经常要求她讲“新故事”,田静更加刻苦地演练,不断学习新讲词。

上初中的时候,田静最爱听博物馆前辈何正璜解说文物。一个夏季午后,田静照例去碑林看书乘凉,正遇见何正璜先生一边用手绢擦着满头的汗,一边在第二展室的碑石前讲解。观众走后,田静问:“现在是午休时间,您为什么还讲得这么仔细?”何正璜先生郑重地告诉她:“把每一批观众都当做是第一次来参观碑林,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听到最好的讲解。”

父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文物的热爱,影响着田静和她的伙伴们。2017年10月,西安碑林建成930周年,田静和三十多位发小在碑林广场聚会。当年奔跑在碑林中的顽童,如今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曾经爱临摹碑刻的,是书法家;常骑石龟的,成了雕塑家;喜欢翻墙上房的,现在是古建筑维修大师;酷爱钻进佛像里吓唬观众的,竟成为文物保护专家。还有画家、摄影师、翻译家、文物鉴定家、壁画临摹师、微雕艺术家……儿时的文化熏陶耳濡目染,让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成长为中国文化遗产最坚定的宣传者和保护者。

慢工细活,寂寞中发现乐趣编辑本段

1988年,田静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当时的博物馆条件很艰苦,田静租住在附近的农民家中。夏季闷热,蚊虫肆虐;秋冬季节,朝北的房间见不着阳光,发霉阴冷的被褥让人彻夜难眠。田静每天穿越田野、树林步行上班,晚上下班晚了,就得摸黑行进在秦陵深处,偶尔几声狗吠在寂静漆黑的村落间回荡……这份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田静有点后悔。父亲说:你既然选择了,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吃苦,长期重复一件简单的工作,坚持下去,就能找到窍门,发现乐趣。

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年。

秦兵马俑是以真人为模特制作的,他们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屯驻在秦始皇陵附近、拱卫京师咸阳的中尉军将士,每一个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性格、表情,流露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特殊经历。田静熟知一千三百多个将军俑、武士俑、铠甲俑、战袍俑……就像熟知朋友的手机号码,每天与他们聊天、交流,甚至,随便拿起一张陶俑照片,就能知道他在几号坑的哪个位置。

秦兵马俑不是整体烧制,而是由一块块陶片拼接而成。当年初出茅庐的田静很想知道秦时工匠是如何制作陶俑的,当她走入俑坑,捡起一块陶片仔细观看,陶片上的指纹赫然在目。“瞬间,我仿佛穿越到秦代,看见工匠将手伸进陶俑体内,一丝不差地用陶泥将两块陶片从内部粘连在一起。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精神!”最初接触陶俑时内心受到的震撼,田静仍记忆犹新。固然有封建皇权对于工匠生命的威胁,每个兵马俑底部都镌刻有工匠名字,可不是为了让他们流芳百世,而是为了有效追责。但从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兵马俑身上,我们仍能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有着怎样丰富卓绝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是现代机器与科技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用秦俑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所有的文化传承工作都是慢功夫。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田静走访了国内外五十多家博物馆,搜集相关资料,为文物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做准备。在她的《秦军出巡——兵马俑外展纪实》中,记录了兵马俑作为文化使者,出访四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历,被专家誉为“书写秦俑外展史的力作”。在《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书中,田静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引起众多读者共鸣,再版五次……

近三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了近六百场次公众教育活动,受众十七万余人次。活动分为“走出去”和“请进来”两大类,其中“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秦陵移动课堂”“欢乐博物馆——乐在秦俑”以及“秦陵文化系列行”已经成为了秦陵博物院的品牌活动,大大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今年7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发布会,片中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彩绘跪射俑和秦陵铜车马两件文物。田静在发布会上接受采访时说,既专业又通俗接地气的讲解,就是要让国宝活起来,让国宝开口说话……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为普及乙肝防治知识,75岁高龄的他自学电脑开博客坚持写博文整10年    下一篇 85岁考古专家追索近两年 盼望大熊猫头骨回“家”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