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雕刻的骨头会“说话”
刻着骏马放牧图案的羊胛骨、雕成龙蛇形状的羊棒骨、羊肋条组合雕琢拼接成的马头琴,还有的刻着载歌载舞的蒙古族少女……餐桌上废弃的羊骨头,在满都呼的手中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仿佛在讲述一个个故事。
58岁的满都呼,是蒙古族民间骨雕艺人。十几年间,以羊骨为主,包括牛、骆驼骨在内,雕刻了数百件大小不一、形象生动的作品,展示了蒙古族的民间文化。
“做骨雕受重视还能赚钱,我要把这个手艺做好”编辑本段
满都呼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人,童年时经常一整天就在草原上放羊,没事的时候,他就找来纸和笔涂涂画画,有了好的想法,还经常用小刀刻在牛羊骨头上玩。即使现在,满都呼的工作室里还能见到很多绘图,有人物、动物,还有节日活动等。
“我没受过专业美术训练,就是这么多年喜欢画画,爱雕刻点小物件,手艺一直没落下。”满都呼笑道。
2000年的一天,接女儿放学时,他偶然发现老师给学生讲的羊骨名称与当地牧民的叫法差别很大。“对羊的各种骨头的叫法,有不少是错误的。在草原上生活,怎么能把这些搞错?”
“当时找到一块吃剩的骨头,像握拳头的形状,我就根据这个特点雕刻,把中间一截刻成了马头琴形状。”这件今天依然珍藏在满都呼家中的作品,与满屋各式各样的其他骨雕作品相比,已稍显简单粗糙。
“没想到,这第一个作品,在苏尼特右旗第一届旅游手工艺品评比中,就获了三等奖。”他的作品逐渐得到邻居和往来游客的青睐,很多人向他求购。“我很受鼓舞:做骨雕受重视还能赚钱,我就要把这个手艺做好。”
“他们相信我会变废为宝”编辑本段
满都呼针对羊、牛和骆驼各个部位骨头的特点,雕刻出形状各异的手工作品。“牛羊的全身骨骼都可以拿来雕刻;一整只羊骨,可以雕刻成80多件骨雕工艺品。”
在满都呼的工作室里,桌上摆放着他的工具箱,里面有刻刀、锥子等刻具,旁边是切割打磨设备。
满都呼从桌子底下翻出了他收集的各类动物骨骼原料,有大有小。对草原上的人来说,动物骨头十分常见。“很多羊骨就是人们吃剩下的,即使是大件骨雕需要牛骨,牧民那里也有很多,收购很方便。”
在内蒙古,很多人爱吃手把肉,一顿饭下来,会剩下很多羊肋骨。满都呼拿出一个叫“万马奔腾”的作品,便是用羊的24根肋骨和两只山羊角为原材料,把每根肋骨雕刻出马头的形状,再将玛瑙石镶嵌在上面完成的。“这个作品主要是突出体现羊身上24根肋骨不离不弃、团结一致的力量。每根肋骨形状酷似马,我就取名叫‘万马奔腾’。”满都乎就是这样,用作品讲述民族文化,让大家理解认同。
后来,牧民自发把吃剩的骨头都送到他的工作室。“他们相信我会变废为宝。”满都呼得意地说。“我将一些骨雕工艺品对外销售,有的一件上百元,有的上千元,外地游客非常喜欢。”
“传承蒙古族骨雕文化,是我的职责”编辑本段
2011年,满都呼组织多名民间骨雕艺人成立苏尼特右旗骨雕专业合作社。当年,合作社首届骨雕艺术培训班开课,50多名骨雕爱好者聚在一起,满都呼手把手地传授骨雕雕刻手法。
2013年,满都呼被授予锡林郭勒盟“蒙古族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同年满都呼在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免费开设骨雕兴趣班,先后向100多名学生传授技艺。
“每天跟废弃骨头打交道,身上总散发着怪味儿。”满都呼爱人娜仁图雅刚说,“慢慢地,他的作品成熟了,欣赏的人多了,我也开始理解他了。”
“传承蒙古族骨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从事骨雕,是我的职责。”满都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