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一家两代全国劳模,40年成就南岭传奇

在南岭村,不能不提张伟基和张育彪这两个人,他们是父子俩,是前任或现任村干部,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全国劳动模范。他们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带领村民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是南岭村的“领头雁”。

CgrZE10xlzqAZ0TPAAHHVtkS1hw667.jpg

2018年5月8日,全国劳模张伟基在深圳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参观者讲述南岭村历史。他的儿子张育彪也是一名全国劳模。

“去南岭?那可是个土豪村。”

提起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的南岭村,熟悉的人无不一脸艳羡。

的确,对于这个2017年集体总收入3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5亿元的岭南小村落来说,它不仅是外人眼中的传奇,更是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奇迹。

在南岭村,不能不提张伟基和张育彪这两个人,他们是父子俩,是前任或现任村干部,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全国劳动模范。他们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带领村民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是南岭村的“领头雁”。

目录

昔日“鸭屎围”编辑本段

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有134户人家、576人,4个生产队共有20多头耕牛、10多台打谷机、1间小型粮食加工厂。1979年底,村子集体经济收入不足7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

那时的南岭村,遍地鹅屎鸭粪,臭气熏天,被人称作“鸭屎围”。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说有女不嫁南岭人。彼时任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心情沉重。

改革开放的惊雷震动深圳,第一缕春风也吹进了南岭村。心思活泛的张伟基,敏锐地感觉到生活要变了,村民们盼望的好日子要来了!

深圳背靠香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将香港的资金引进来,带动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贫穷面貌、给村子争一口气,张伟基当时天天守在宝安县外贸公司所在的新安酒店外,连一口水都喝不上,就为了能等香港商人来,请他们到村里考察环境、投资办厂。

为了吸引香港和内地的资金都来投资办厂,张伟基带领队里的干部群众突击修路,整治脏、乱、差,修整花木,让村容村貌为之一新。最终,深圳第一家内联企业在南岭村落户。

1982年,南岭村迎来了第一个让人眼热心跳的机会——村子拿到了国家43万元的征地补偿费。

穷怕了的村民,希望把这笔钱分了。张伟基反复思量:分了这笔钱,暂时是能过上好日子;但不分这笔钱,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村民以后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向村民一个个游说:“我们要从长远去考虑,现在少分这点钱,以后就肯定能多分几倍甚至几十倍。”

张伟基家里劳动力多,分钱的话能赚不少,看他都放弃机会,不少村民同意拿这笔钱投资建厂房、扩大再生产。

1983年,南岭村用这43万元建了新厂房,引进港资办起了生产队的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同年通过外引和内联,办起了3家工厂,这成为南岭村日后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今时“土豪村”编辑本段

在张育彪的记忆中,家里的生活是在1982年~1983年逐步好起来的。

“当年跑去香港的人都回来了。如果他们老婆孩子户口还在村里的,老婆孩子还能分到宅基地、有分红。”张育彪说。

宅基地、分红,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就意味着财富,也就是外人眼中的“土豪”。

2004年9月,根据深圳市农村城市化的统一部署,南岭村改制为南岭村社区,原住居民1000人,辖区居住人口达7万人。

改制后任社区委员会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张育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人的工作、为社区居民服好务。

村民们富了,如何让他们富不忘本,是张育彪最操心的事。

“劳动最光荣”,是南岭村一直以来的传统,也是社区干部一直坚守和倡导的。

村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阿姨,退休前每天负责村办企业职工宿舍的保洁工作,是一名勤勤恳恳的清洁工。阿姨家拥有一座5层小楼,两辆轿车。

如今,全村400多名劳动力都在参加集体劳动,很多人在城管队、道班队、治安队等一线岗位上班。

除了做好本地居民的工作,还有就是服务辖区内90%的外来人口。

南岭村有社区图书馆、青春学堂、四点半课堂、手工创意坊等一系列场所和设施,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都可以免费前来参加活动。“来了就是南岭人”,是张育彪和社区干部倡导的一种理念。

南新小区拥有22栋楼房、1100户居民,是南岭村实施网线、电话线、监控线“三线下地”工程的试点小区。如今“三线下地”已进入到“剪线”收尾阶段,张育彪却很不放心:“5月份是深圳的龙舟水期,雨水多,施工员如果在雨天剪线,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每次巡查南新小区,张育彪必定再三要求现场施工负责人:下雨天不能开工,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

社区工作无小事,张育彪继承着父亲张伟基为父老乡亲服务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

两代劳模的传承、分歧和见证编辑本段

张伟基生于1945年,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张育彪生于1974年,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作为劳模,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更要有创新精神。”张育彪这样理解“劳模”。

在张育彪眼中,父亲就是一名有骨气的硬汉。“他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家乡发展好。”

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到合资合作,从在村子里建起工业区到创办科技工业园,张伟基带领村民们杀出一条又一条“血路”,迎来了南岭村幸福的今天。

张育彪继承了父亲骨子里吃苦耐劳、吃钢咬铁的劲儿。但时至今日,“老劳模”张伟基和“小劳模”张育彪之间有时也会有分歧。在市场经济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张育彪,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种田、种‘楼房’、种‘厂房’的思维上了,南岭村要发展,必须向现代企业集团进军。”

南岭基金,由南岭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主要出资并发起设立,是广东首个村集体经济成立的创业投资母基金。

南岭母基金,主要投向下一代移动通信(5G)产业、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早中期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在张育彪的设想中,“创投+孵化器”将成为南岭村转型升级、推动社区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南岭村还与清华大学的清华启迪携手,合作建设了清华启迪(南岭)科技园。同时与归国留学团队合作,建设了南岭1983创意小镇,重点孵化创意创新企业。

“南岭基金投资的10多个项目中,只要能有1~2家公司实现上市,转型发展就算成功了。”他明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他和父亲偶有分歧,但目标一致,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张育彪有一个梦想——南岭基金投资的企业有一天上市了,届时,他要带着村民去敲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百岁贝聿铭: 从苏州走向世界的建筑大师    下一篇 王伟强:小站“硬汉子”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