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军医院士付小兵:胸怀家国情 捧得济世心

36年来,付小兵从边陲前线到科学前沿,从普通军医到军队院士,一直坚守着一颗仁者之心,潜心研究战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医学。

CgrZEl0wNyiAIm0sAAB-VB4Ve14688.jpg

成果惠及全国1300余家医院,培训医护人员5000余人,治疗患者14万余人,治疗费用平均下降40%……这是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取得难愈性创面治疗研究成果的一组数据。

36年来,付小兵从边陲前线到科学前沿,从普通军医到军队院士,一直坚守着一颗仁者之心,潜心研究战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医学。他倡导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临床,填补了我国在细胞再生医学方面的空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我国边境战火绵延。付小兵先后4次奔赴前线参加战场救治与战伤调查,积累了大量战创伤救治的经验。

硝烟散尽,和平时期战伤救治的任务减少了,但付小兵着眼未来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提高战创伤修复与再生质量作为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

从战创伤研究到难愈性创面攻关,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发生了新变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和老年慢性病的多发,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

在明确糖尿病足和老年疾病导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是防控重点之后,找到导致创面难愈的“真凶”,是付小兵创新团队首先要做到的。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难愈的具体发生机制至今仍无定论。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调研了3000余例典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大样本的病例调研,获取了大量珍贵临床资料。团队成员走访了50多个城市的130余家医院,足迹遍及我国大江南北。

有一次,课题组成员去浙江山区的一名患者家中走访,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走了3个多小时的泥泞山路,终于在天黑前赶到患者所在的村子。在一一走访了村子里十多名患者后,他们又冒着大雨下山,回到住处时已是第二天清晨。

在经过对大样本病例的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后,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首次提出并揭示了导致创面难愈合的3个新的发生机制,为探索解决这一医疗课题明确了方向。

他们在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解放军第306医院等多家军地单位研究人员协助下,从难愈性创面的3个发生机制入手,建立了针对发病机制的3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于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糖尿病足的总体截肢率从11.5%下降至7.2%,有效减少了残疾的发生。

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4G”通信技术,以支持高清视频连接的远程诊疗系统为载体,使大医院的创面修复专科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创面治疗点实现异地连接,让不同医疗机构用同一标准进行治疗,实现了创面修复中心与社区医疗的双向联动,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创面治疗水平。

为了让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造福群众,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从开展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基础医学研究到临床救治,不断摸索、创新治疗模式,使成果快速惠及千家万户——倡导建立了50余个创面治疗中心对复杂创面进行专科治疗;探索并创建了创面治疗专科与社区医疗机构单病种双向联动与转诊的科学防治新模式;建立了与国际和国内基金合作开展难愈性创面早期防控教育的新策略……

一位在日军侵华时受伤并导致创面70余年未愈合的老人,在付小兵院士为他治愈后,激动得泪流满面:“真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能够摆脱病痛困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子泉:“火炮神医”砺“战神”    下一篇 民心书记潘理俊:用生命坚守防汛一线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