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她是幸福的“地下工作者”,甘做城市血脉的清道夫

“人们经常看到路面上有环卫工,却很少注意到井下忙碌的清掏工,我们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荀笑红就是这样一位“地下工作者”,她一天要掏四五十个井。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荀笑红甘愿做城市血脉的清道夫


目录

“地下工作者”的历险编辑本段

哈尔滨的春天来得格外晚,四月的风依然带着凉意。荀笑红换上连体的黑色胶皮大衩,顺着梯子爬下黑乎乎的窨井。记者探身去看,一股恶臭扑面而来。荀笑红弯身在齐腰深的黑水里很快掏出一铁桶黑泥,让井上的工友吊上去。同来的摄影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换上大衩下到井中。两人走进侧边的下水管道不见了,听到荀笑红的歌声遥遥地传来。

不一会儿,摄影师上来,说,真冷啊!冰得肚子疼!紧随其后的荀笑红却有说有笑:“这算啥,你冬天来试试,换大衩的时候手都冻僵了,硬往身上拽,从下面上来,哗啦哗啦往下掉冰碴子!最烦人的是灌包,一弯腰,脏水灌进大衩里,一天要换好几条棉裤。”

荀笑红负责的区域正处于城市的核心地段,有960座雨水井,1810座检查井,分布在66条街路,总长度68公里。一天掏四五十个井,荀笑红对这些道路下的管道早已了如指掌。“人们经常看到路面上有环卫工,却很少注意到井下忙碌的清掏工,我们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每个“地下工作者”都能讲出几个“历险”故事。

全哈尔滨大小管道的污水最后全部要汇进方渠,因此方渠里的存泥量非常大。那年,荀笑红和两位工友去掏一个双孔方渠,淤泥没过膝盖,荀笑红陷在泥中站不稳,一不留神,身体失去平衡,径直倒向旁边的新渠。新渠位置低,高三米,宽两米四,水流湍急,如同一条地下暗河。而且里面没有检查口,人掉进去会被直接冲走,根本不可能上的来。同在井下作业的工友被淤泥捆住双腿,根本来不及相救,荀笑红看见他们惊得脸都变色了,心想,完了,死定了!就在倒下去的一瞬间,余光瞥见入口的墙沿,她反手“啪”一下死死抓住,只觉头发丝根根直立……

另有一回清理被垃圾填塞的河道,一位男班长陷进泥里,“我算是知道什么是沼泽了,就是你不动弹都直往里没。”大伙儿看到有人遇险,都扑过去救。隔着三米远的荀笑红一脚踩空,也陷了进去,“眼看着泥从脚脖子一直往上没,一眨眼整条腿都没了。”荀笑红吓坏了,却没敢惊动任何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位男同事身上,他更危险,已经没到胸口,我可别既救不了人还给大伙添麻烦。”幸好只陷了一条腿,她扯住旁边一根比手指头还细的小树枝,一点一点把自己拔了出来。

荀笑红是乐天派,几次遇险她不但不害怕,反而很开心:“每次都能死里逃生,说明我是个‘幸运儿’。

班组里的“大姐”编辑本段

每天干最脏的活儿,清掏班的办公室却是最干净的。门口两排鞋架,提示进屋要换两次鞋,外间换一次,进里间还要换一次。里间的大房子里养了金鱼和绿植,地板、沙发、茶几、办公桌一尘不染。墙上装饰着员工自己绣的十字绣,还有整整一面墙的奖状,显示着这是一个连续多年的先进班组、标兵岗。

临近下班时间,荀笑红的同事陆续从外面回来,脱下工作服,换上自己的漂亮衣服准备回家。她们互相开着玩笑,笑成一团。

90后女孩罗靖,加入这个十一人的女子清掏班一年多了,不善言辞,问起什么总是回以赧然一笑,被大姐们评价为“就知道好好干活”。

当年来清掏班报到,荀笑红还没她年龄大。上班第一天,看到从井里吊上来的污泥与粪便,甚至还有蛆虫挂在桶壁和铁锹上,她一阵恶心,顿觉委屈,回到家大哭一场。母亲是排水公司的中层干部,这个级别的子女通常都有机会坐办公室,早在她去一线之前,母亲就问过她,你能干吗?荀笑红自称男孩子性格,不服输,当时就回答,别人能干的,我为啥不能干?性格要强的她,哭过后照样回去上班。而且从1996年开始,年年都被评为先进。

多年以后,女子清掏班成立,她带着新来的年轻女工去掏井。一如她当年,女孩子们看到积水的井口漂浮着污物,恶心得直吐。荀笑红第一个把黏着粪便的井箅子搬开,把手伸进井口疏通管道。姑娘们目瞪口呆,荀笑红笑呵呵,“其实我也不愿意用手掏这些东西,但是不下手,这活可咋干呢?”

孟忱与荀笑红共事多年,情同姐妹,对她甚是佩服。

2013年防汛抢险的日子,荀笑红和男同事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天,还把单人床让给年纪轻的男孩子,自己躺在地上的一个泡沫板上,因为又冷又潮,她腰病发作。大坝上有排涝设备,夜里需要轮流看管,“小荀总是让班组其他成员先睡觉,自己坐在帐篷外面看设备。”孟忱曾拍了一张荀笑红睡在排涝设备旁边的照片,她身着泥泞的工作服,睡在两块放倒的挡路牌上,一副被疲惫击倒的样子。“我们开玩笑说她就像一个收废品的,玩笑过后,更多的是心酸和心疼。”孟忱说着,眼泪掉下来。

作为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排水顾乡分公司维修一工段的段长,荀笑红的年龄不是最大的,却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大姐”和榜样。

“红雨衣”来了编辑本段

采访时,荀笑红总忍不住转转脖子,前一天,她吊上来一百多桶污泥,肩背和脖子一直在疼。

井下常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泥点子溅在脸上就是一个红点”,荀笑红却很少戴口罩作业,“喘气太困难,干活不方便。”

每个清掏工都有一身病,荀笑红的病可以从头数到脚。头、嗓子、食道、胃、腰、肾、关节……“晚上睡觉起夜,一踩地脚脖子就疼。”

她因为心脏病住过院,嗓子做过三次手术,最多一次割掉了四十多个息肉。最后一次术后复查的时候,医生说,你不注意的话,将来很有可能发展成喉癌,唯一的办法就是禁声。“我说可能吗?平时布置工作,指挥抢险,都要用嗓子,我不但要说话,每天还得喊呢。”

清掏工们经常开玩笑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下面的世界很无奈。”对荀笑红来说,最无奈的不是身体有病,而是社会的歧视甚至无视。

现场作业的时候总有人让他们赶紧走,因为“臭死了”,还骂他们是“臭掏马葫芦的”。有一次,正清掏呢,来了个人要往井里倒脏水。“我们说别倒别倒,下面有人。结果人家不理,哗一下倒下去,把我们的工人从头到脚淋一身。”

生气的时候他们就自我安慰,我们是美化城市环境的,我们不臭,城市就臭了。荀笑红说,很多人看见井箅子上有窟窿,就把羊肉串扦子之类的垃圾丢下去,“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到井里都会产生毒气,尤其是油污残液,对我们的伤害最大。”曾经有一次管道堵塞造成几个小区大面积停水,荀笑红和工友干了三天四夜,最后找到的堵塞物竟是一整块折断的预制板。“附近拆房,工人不懂,直接扔污水井里了,我们把整个井圈都拆了,最后用吊车才吊出来。”

荀笑红的妈妈当年也是“铁姑娘”,奖状一个大箱子都装不下。但退休后忽然很心疼女儿,问她想不想换个岗位。荀笑红摇头,“我心里明白,这个岗位还需要我呢。我也需要这个岗位,最起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城区路段积水,行人被困在一家商场门口的台阶上走不了。荀笑红和同事穿着统一的红雨衣,骑着自行车来排水。他们还在马路对面,就听到远处的人群中有个声音在喊:来了来了!红雨衣来了!荀笑红和同事立刻被一股暖流包裹,“觉得自己太有用了!被人需要真好!”

儿子的自豪编辑本段

荀笑红的平板电脑里藏着一段儿子发来的视频,她看过第一遍却再不敢看第二遍,甚至不小心扫到图标都要快快地翻过去——那对她来说,是一枚重磅“催泪弹”。

刚刚当了“空少”的儿子今年过年值班没回家,正月十五是他20岁生日,小伙子对妈妈说,老妈,我给你录首歌吧。很快,一个两分多钟的视频从网上发过来,是儿子给妈妈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荀笑红听得泪如雨下。

和儿子,她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儿子不到四岁,她就离婚了。因为担心给他童年造成阴影,她和前夫商量好不告诉孩子,只说爸爸工作忙,总出差。奇怪的是,儿子也从来不问。十多年以后,荀笑红在电话里跟前夫吵架被上高中的儿子听见了,这才说出真相。没想到,儿子淡定地说,我早就知道了。

儿子长大了,要去北京读书了,临走前,她说,儿子,别忘了妈妈对你说的话……儿子立刻接过去:你不需要多么出类拔萃,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起码不要成为祸害。她笑了,儿子上小学她这样讲,上初中她这样讲,上高中她还是这样讲——这是她身为母亲对儿子最大的要求,儿子早已烂熟于心。也因此,儿子认为妈妈的工作是光荣的,因为对社会有用。还在上幼儿园时,他走路看见哪个井箅子坏了,都要回来报告给妈妈。跟同学一起放学看见妈妈在工作,浑身泥点子臭烘烘的,有的孩子低头躲开,他从来都是老远就喊,妈妈!妈妈!很是自豪。

她一直记得儿子11岁那年,天下大雨,她从自家阳台上看见楼下马路的积水淹过了路边的花坛,立刻穿上雨衣准备去排水。天快黑了,儿子不放心妈妈,非要陪她一起去。荀笑红没多想,同意了。

儿子陪她站在冰凉的雨水里,忽然,一辆大货车驶过,顿时掀起一阵大浪,没过儿子的胸口,儿子小小的身体被推得摇摇晃晃几乎摔倒。荀笑红心里那个后悔啊,“就算不被冲倒,水那么凉,万一生个病可咋整啊!”

从此她再不敢带儿子上岗。却干出了另一件愧对儿子的事。

那天她带儿子去海底世界玩,刚到就下起大雨,她赶紧打车往单位赶,把儿子放下就去排水。活干完了,天也黑了,准备回家的时候才突然想起,儿子还在单位收发室呢。整整等了妈妈七个小时,小男孩没有一句怨言。

如今,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儿子经常跟妈妈在网上视频,他会兴高采烈地告诉她,妈妈,我们同事可佩服你了!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清掏工45岁就可以退休。荀笑红说,她想好了,明年一退休,先去把浑身的病治一治,然后就陪儿子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不睡觉”的中国女人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下一篇 萧锋《长征日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爱妻萧曼玉是他的识字老师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