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图书馆沉下心每天给“受伤”典籍看病
90后古籍修复师张舒。
铺一页破损泛黄的古籍,选一张色泽、质地、纤维与古籍相近的修复纸,裁成专门的大小,蘸上特制的糨糊,每刷一笔,都要将指尖的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拆页、清洁、修补、折页、压实、打眼、穿捻等十多个步骤下来,一本原先破损的古籍才能得以修复,展现它最真实的原貌。古籍修复如同医生看病,有着“书医”等美称。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上海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听90后古籍修复师张舒讲述她与古籍结下的“不解之缘”。
张舒在为古籍装上纸钉。
对于纸质物品情有独钟编辑本段
毛笔、糨糊、小喷壶、棕刷、镊子、纸钉……走进古籍文献修复室,记者见到书桌上摆放着各种用于古籍修复的专用工具。
身穿工作服的张舒正坐在桌前修复一本康熙年间的古籍,近百页的残破纸张经过拆页编码后,要一页一页地进行修补,缺少的页数加上衬纸补齐。一张张刚补好的古籍书页平铺在桌子上,透过光线仔细摩挲,才能分辨出原来书页的破损位置。
1990年出生于河南的张舒从小喜欢折纸、剪纸。爱看纸质书的她,似乎对于纸质物品情有独钟,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以后,她来到了上海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部,开始与“受伤”的古籍打交道。
“这本是《史记》,是之后要修的,要先制定个修复方案。”张舒说,如同医生给病人建立病例档案,修复古籍首要的一步是,根据古籍的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案,如果修补方案不科学、修补技法不得当,会对文献造成二次破坏。
如今,古籍修复的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一项冷门手艺,但张舒热爱纸质书籍,不改初心。“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刚好2015年上图要招一名古籍修复人员,我对这个蛮感兴趣,就过来了。”
张舒大学学的是中文,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全凭兴趣加老师的指导。她的书架上放着许多纸质书籍,其中一本是有关古籍修复的,还处在“边学边做”的摸索阶段的她回忆说,刚开始是指导老师先做一遍,然后再跟着学习。
她觉得古籍修复还是要口传心授,坐在老师旁边,靠老师传、帮、带,潜移默化地提高,“不是上一两个月班,看几本书就能够达到的。”
正式进入古籍文献修复部工作的第一天,张舒就被带到了指导老师张品芳老师面前,她回忆起第一堂课的内容,是搓古籍修复中用于固定书页的纸钉。
“老师先用皮纸搓一个纸钉当样板,然后给我一叠皮纸,让我自己练习。”一开始,张舒搓出来的纸钉都像小麻花那样软塌塌的,但是老师搓出来的纸钉却是空心、结实的。她暗自琢磨,用心领悟其中的要领,调整手上的力道和湿度,一个下午过去,张舒的手指有些发麻,但她一句话没说。那时,张舒搓出来的纸钉,已有半抽屉多。
张舒就是这样跟随指导老师张品芳,学习了半年时间,发现自己对古籍修复越来越感兴趣,觉得“越做越有意思,会一直做下去”。张舒现在已经能够独立修补一些简单的古籍了,“碰到疑难杂症时还是需要请教张老师。”
张舒正在校对古籍页码。
能让自己沉下心的职业编辑本段
张舒说,古籍修复过程繁琐细致,糨糊的调制也是修复古籍之前必经的一步,这里边很有讲究,太稀粘不住,太厚时间久了又会结块。
古籍破损情况复杂多样,一般以虫蛀为多见。修复时,要把古籍书页一页页拆下,然后反面朝上,用毛笔蘸上糨糊,选一张色泽、质地、纤维与古籍相近的修复纸,裁成专门的大小粘到古籍的破损部位,再把多余的边角撕下,叠好后再进行湿润压平。从分页到最后装订要经过溜口、闷水、倒页、折页、捻钉纸、齐栏、修剪、打磨等近二十道工序。
另外,古籍修复师需要懂得古汉语、印刷、美术、字画、化学等知识以及中国古籍本身的相关历史和理论。从事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还要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
很多人觉得做这个的人会有一些传奇的经历,其实这恰恰就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工作。据张舒介绍,古籍修复需要熟能生巧,经验再丰富也要用心去修补,一页破损程度严重的古籍,往往要补上好几个小时。古籍修复是一项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既不能急躁,还要心灵手巧。“我觉得做这个是能够让自己沉下心来的。”张舒说。
古籍修复师属于冷门职业,找工作不难,但刚入行工资不高,固定工资在5000元左右。张舒的同学毕业后,只有少数从事与古籍文献修补有关的职业,很多人把它当作副业或是兴趣爱好。刚入行半年多的张舒相信自己会一直做下去,这份在外人看来略显枯燥的工作,“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当然,不同古籍的修复方式、复杂程度决定着收费价格。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知名古籍修复师修补一处破损收费就要上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