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农民为何要求把他写进县志?
陈宏如(左一)工作照
1968年,一位24岁的扬州小伙来到有14万人口的国家重点贫困县——延安市延长县,一呆就是24个春秋;36年后,延长县卫生局副局长和县医院院长来到扬州,代表老百姓请已退休的他回延长看病;42年后,延长的农民走进延长县志办,强烈要求把他写进县志;今年3月《延长县志》收入了他的传记,至今,他的动人故事仍在当地广为传唱……
他就是爱洒延长27载的扬州医生陈宏如。
一个求生的眼神,让他把心留给了老区编辑本段
1968年底,年仅24岁的陈宏如从上海第一医学院一毕业就主动提出到革命老区。当时他并没想到自己要去的延长县雷赤公社是延安地区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医疗条件的简陋更是让他震惊。“除了血压表、体温计,医院连挂水的皮条都没有,这怎么看病?”同事告诉他,这里只能开点去痛片,打打青霉素,乡亲们有病实在扛不住了,只能翻山越岭到县城去看。
山沟里狼嚎声此起彼伏,连续几个夜晚,躺在窑洞里的陈宏如辗转反侧,医疗条件太差了,自己在这里能有什么作为呢?
但一个求生的眼神,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1969年的一天,西沟山中年汉子崔步宪因急性肠梗阻被送诊,腹部剧痛的他头上大汗淋漓,眼睛里流露出对生的渴望,“求求你们,救救我!”。病人必须开刀急救,可医院根本做不了,交通不便,病人又转不出去,所有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呼吸一点一点微弱……冲出窑洞的陈宏如面对荒凉的高坡止不住流下了眼泪。“陕北老乡为中国的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这里医疗条件这么落后,他们更需要好医生。”怀着对老区人民火一样的热情,陈宏如留下了。
这一留就是24年。在他回到老家扬州的日子里,延长百姓仍对他念念不忘。2004年底,得知他退休的消息,延长县医院院长赵兴文与卫生局长立即带上全县百姓的重托来到扬州请他重返延长。人到晚年,再次背井离乡,他不是没有顾虑,但“陕北老乡需要你”的声音一直回荡在耳边。5天后,在家人的支持下,陈宏如和妻子登上了再回延长的道路,这一回又是三年。
苦练医术,他创造了诸多奇迹编辑本段
在延长老百姓眼里,陈宏如就是扁鹊再世、华佗再生。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浸透着他多少心血。
1970年,陈宏如被选到北京市中医院、同仁医院学习一年半,这段如饥似渴的学习经历为他成为老区人民需要的临床、医技样样通的全科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条件简陋,很多基本的医疗设备、药物都不具备,医术再高明也难以施展。在深山简陋的窑洞里,陈宏如做起了全能的“发明家”,利用身边可用的所有材料制作替代物:没有标准血清,陈宏如和护士就一次次抽出自己的血制作血清;没有输液器,找来橡皮胶管和马菲斯管,自制挂水设备;没有氧气瓶,就人工造氧气……
借助这些土办法,小小的乡卫生院做起了胃修补术、剖腹产、前列腺手术、脾破裂手术。
延长县的高梅1岁时患了病毒性肝炎,在西安等多家医院都没看好,陈宏如用亚冬眠疗法将其治愈,省内专家称他很可能是亚冬眠疗法全国第一人;
一个肝癌病人,对家人提出的最后一个愿望是“见见陈大夫”。到延长县医院时是被扶着进来的,陈大夫给看完后,病人竟自己跳下了床,自己走出医院……
陈宏如说自己其实并非“神医”,不过是把病人的事很当回事,碰到难题,一有时间就研究,直到找到方案。每天不管多忙,他都把学到的新知识点以及特殊病案和验方记下来。他做的学习卡片有6000多张,摞起来一米多高。
心装百姓苦,他的付出换来温暖回应编辑本段
“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行医者提出的准则,陈宏如说这正是自己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精”就是医术精湛,“诚”就是对病人真诚、热诚,具有高尚的医德。
延长县卫生局做过统计,在全县医生里,陈宏如的处方最多,但单张方子平均费用最低。他说,医生的心里要算账,但不是算“回扣账”,而是替病人算笔“负担账”。
每次开药方时,陈宏如都要仔细掂量,怎样开一张最省钱又最有效的方子。一个女童患上了蛔虫性肠梗阻需要手术,了解到她家很贫困后,陈宏如苦苦搜寻尝试中医疗法,从直肠点滴红糖水,又口服了驱虫药等,虫团两三天就都排出来了。家长结账时拉住陈宏如的手千恩万谢。
陈宏如总随身带着自费买来的“三件宝”——快速心电检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肺功能监测仪,借助这些简易设备为一些病人免去了检查费。
无私奉献换来的是村民的真挚情感。
一次陈宏如在南河沟乡出诊,一位呼家村病人的母亲听说后,连夜蒸了一碗面粉肥肉片,凌晨4点就蹲在公社院子里,等他去自家吃个早饭。
今年春节,延长县委书记杨宵给陈宏如发来短信:“谢谢您对延长及陕北人民的厚爱,您永远是延长人民心目中的大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