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港漂”青年:人生驿站的去与留

新来港的内地人士要把眼光放远,多参加活动,认识香港人、香港文化及社会,多和本地人交流。

fileImg

华灯初上,香港湾仔街头,人潮汹涌。刚下班的李小姐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公司楼下买了个三明治作为晚餐。

与此同时,尖沙咀海港城,妆容精致的郭伊琳仍在奋战,顾不上吃晚饭。香港保险业竞争激烈,她通常晚上8点多才离开。

她们都是内地来港的“港漂”,一同面临着去留选择的“七年之痒”。

根据香港入境条例,居住于香港连续7年或以上的中国公民就有资格成为永久居民,“港漂”们戏称为“七年之痒”。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16年,内地来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约16.6万人。

目录

哪里更有上升空间,内地还是香港?编辑本段


在港居住刚满7年的李小姐换了一份新工作,如果不是这份工作,她说不定已回内地了。三四年前,她萌生了“逃离”的想法,挣扎之间却又找到了一份还算有吸引力的新工作。今后是去是留,她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生存是所有“港漂”的第一考虑。与内地相比,香港收入略高,但高企的房价、隐性却现实的阶层固化,让在这里拼搏的年轻人,都有一份对未来的焦虑。

在李小姐眼里,虽然香港的就业环境更规范,但内地市场大、机会多,上升空间自然更大,而且没有语言、文化差异。

在李小姐仍在犹豫的时候,来港两年多的郭伊琳,对未来已经有了明确打算。

2017年在港硕士毕业,找工作时,因为不顺利,郭伊琳不太想留下:“那时我特别困惑,很焦虑无奈。”

经人介绍,她遇到了现在的老板。“她是90后‘港漂’,我和她聊过后,觉得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了榜样,郭伊琳不再困惑,2018年入职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对于未来,她想留在香港,扎根这个行业。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有人留下,也有人离开。

2010年来香港上学的小肖,2016年末回了广州。“我对永久身份没有太渴求,而且看好内地一些行业。我父母也退休了,回来照顾是应该的。”综合考量了自己的优势,小肖决定回内地工作。“我的硕士学历在内地算比较好的,但在香港就很一般了。”

小肖现在在广州一家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这是她很喜欢的一种生活模式。“内地很多市场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我会把在香港学到的一些东西用在工作上,这也是我的优势。”

情感,“港漂”面临的困扰编辑本段


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港漂”与香港本地人的交流不是很密切。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前系主任及讲座教授陈国贲曾于过往研究结果中指出,内地“港漂”常有一种“过客心态”。

李小姐看起来安静随和,她却告诉记者自己很怕寂寞。从来港读研到留港工作,每到假期,她都会想办法和朋友一起度过,她的朋友几乎都是内地人。“香港同事很礼貌,却不知道该怎么走近他们。”

7年来,李小姐的朋友或者回了内地,或者成家,以至于有段时间她一到周末就很焦虑。“以前过生日,能有20个人聚在一起,这次生日就只有一个朋友一起过。”

香港研究机构集思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有不少“港漂”感觉太过孤独,除非能在香港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否则迟早会回到内地照顾双亲、建立家庭。

相比李小姐的略显失意,已经建立家庭的林枭,态度更积极:“我热爱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工作之余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有温暖的家庭。”

在美国读完硕士后,林枭2011年到香港工作,从事资产管理业,目前正在创业。“来香港工作是因为靠近内地市场,内地快速发展,机会多,香港的金融体系更成熟,而且离家更近。”

林枭和妻子都来自内地,已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他们打算经常带女儿回内地看看,培养女儿对国家的认同。

在“去与留”的纠结中悄然成长编辑本段

郭伊琳现在住在红磡。由于过高的房价,她并不想在香港定居。她所设想的未来,是住在深圳,每天往返。

在她眼里,除却房价,香港其实很宜居,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居民守法意识也比较高。

创业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受限等原因,林枭遇到了一些挫折。“比如一些法律文件,我们需要请律师看,但费用很高。”他觉得香港是多元包容的城市,但希望能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对于去留两难,林枭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利用资源。“在香港待上7年是目标还是自然的结果,要考虑清楚,关键是想做什么,想要什么。”

根据特区政府的数据,去年有逾9000宗内地居民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申请。

陈国贲的研究显示,由于把香港作为发展职业的理想基地等原因,大多数“港漂”选择继续坚持面对困境。

在陈国贲的研究结果里,很多“港漂”建议,新来港的内地人士要把眼光放远,多参加活动,认识香港人、香港文化及社会,多和本地人交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陈胜超:从“优等兵”到“金牌技师”    下一篇 陈建军:多希望再活几年,亲眼看见玉门油田重上百万吨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