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他用集装箱养出健康鱼,一年收获1万斤

“集装箱养鱼杜绝了淤泥不利物质、药物残留等,也增加了养殖密度,一个集装箱相当于两亩水塘的产量,一亩地的集装箱的产值相当于80亩水塘的产量。”

u=3803370706,1503759022&fm=26&gp=0.jpg

在人们印象中,淡水鱼一般被养殖在水塘里,而集装箱是用来装载、运输货物的容器。在安徽阜阳太和县有机良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业青年陈金良成功地将鱼“搬进”集装箱里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来到有机良庄园区,看到了连片的神秘蓝色集装箱,打开一个集装箱的顶部,鱼群在约15平方米的水面面积里游来游去。

“集装箱养鱼杜绝了淤泥不利物质、药物残留等,也增加了养殖密度,一个集装箱相当于两亩水塘的产量,一亩地的集装箱的产值相当于80亩水塘的产量。”陈金良告诉记者,一个集装箱里能养3000多条鱼,一年能收获1万斤左右。

现场,陈金良还介绍了集装箱养殖“鱼菜共生”项目,依托新技术、新设备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国内第一家受控式集装箱养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基地,实现了以集装箱为载体,高密度、循环水为核心特色的种养殖模式。

2018年10月,该项目登上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成长组的舞台,并斩获银奖。

目录

“鱼菜共生”是核心卖点编辑本段

在“鱼菜共生”循环系统,生态池中高氧水经过阳光照射及藻类的光合作用,形成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有机养殖用水,源源不断涌进集装箱,为鱼提供有营养的水质,这也是该项目的核心卖点。

传统喂养鱼模式需要投食冰鲜食料,水质容易受污染,且鱼类抗病弱,而集装箱养殖可以做到全饲料喂养,鱼类生病率低,工作量小。

来到集装箱区,记者发现集装箱构造复杂,光箱体就分为面板、隔温层以及内板三层。这样可以让鱼儿在一个四季恒温的环境里生存,提高鱼儿的存活率。

“隔热板的导热系数低,为鱼提供适宜的温度体感;控制中心能科学系统地调控臭氧、温度、PH值等鱼类生长环境所需的指标,所以我们养的鱼没有土腥味。”陈金良介绍,80%的淡水鱼都可在集装箱进行高密度养殖。箱外还专门设置了出鱼口,箱底的斜面设计也方便收鱼,一箱鱼3000斤大概10多分钟就收完了。

“集装箱养鱼不用‘换水’。一个集装箱里每小时有15吨水流过,能够始终保持箱内水质干净,水一直是流动状态,且鱼儿逆流而上的天性,使得其肉质紧实。”陈金良说,集装箱内部设有环水养殖系统,过滤出鱼粪和有害细菌,让外排“污水”变成浇灌蔬菜、花卉的有机肥料,过滤、处理后的清水会再次流进养殖箱里,达到生态循环。

此外,有机良庄还将业务不断拓展,打造集观光旅游、自主采摘、拓展训练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目前园区已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和旅游示范点、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

“有技术才有话语权”编辑本段

2004年,28岁的陈金良到深圳创业,“我在药品销售行业做了10年,创办了两家公司,也算融入了深圳”。2014年,陈金良响应阜阳市“凤还巢”号召,回到老家太和县,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投资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流转1000多亩土地,俯下身子投入农业。

“农业应该怎么干?”刚开始,陈金良觉得,农业涉及的知识太广,种植、加工、销售都要了解。经过国内外考察调研,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的契机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下决心要在农业种植和养殖上下功夫,打造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农产品”。

一年后,陈金良在全国农产品现场会上偶然接触了广州一家企业,经过接洽,更坚定了他升级产业链、做循环农业的想法。

资料显示,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以上,水产养殖正在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

“在‘退渔还湖’政策的指引下,针对当前自然水体渔业养殖的一些痛点,我们开始了创业。”陈金良说,“我国一些农业科技还不够成熟,光在‘种’和‘养’上做文章远远不够”。近年来,有机良庄同安徽农业大学、珠江水产院、中科院安徽物质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引进更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陈金良介绍,“公司每年投资几百万元进行技术研发,每年获得不低于1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技术才有话语权。”下一步,项目还要进行智能化升级,争取在手机上即时监测鱼生活情况,还要在箱体的形状、材质、大小、循环水上做文章。

平时,一些大学生也会来有机良庄学习、取经,公司会为他们提供设备、育苗技术、饲料,开展技术培训、销售服务等。陈金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但创业很苦、很难,不仅要有情怀还要做好准备。”

把土地流转款一次性发到农户手上编辑本段

2014年,在有机良庄相关项目落地初期,周围村镇很多老百姓不理解,“我们一开始和百姓打交道没有经验,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不买账。”陈金良很无奈。

经过了解,陈金良发现,公司附近土地分散,农户种植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很难达到1000元。

“我们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告诉乡亲们,农庄赚钱了,对他们也有好处。欢迎大家来农庄做兼职,打零工。更希望他们来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家共同发展。”陈金良告诉记者,自己想让农民掌握更科学的种植技术,土地流转也能让他们规避自然灾害、市场环境不佳等风险,为他们带来实惠。

“我们耐心讲解,给乡亲们看园区效果图,讲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还把土地流转款一次性发放到他们手上,让他们明白自己还是土地的‘主人’。”陈金良介绍,渐渐地,当地百姓“打开了心结”,还主动过来帮忙。

近年来,陈金良带领他的团队探索了6种扶贫模式并创新扶贫方法,倡导就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建立扶贫产业园等多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公司共吸纳贫困户155户349人‘贷资入股’,年底户均分红4000元,去年公司录用贫困户68户165人,年人均收入将近9000元。”

2017年,有机良庄共带动周边农户800余户,带动贫困人口1029人,为贫困户增收共计352.08万元,“我们4年就干两件事,创业和扶贫。”近年来,陈金良先后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还当选了安徽省人大代表。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国歌立法的背后:一位哈萨克族人的爱与坚持    下一篇 年画传承人霍庆有:30年创作加工上百幅年画版样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