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援藏技术人员张际明:15年扎根西藏,只为瓜果飘香

搞大棚、种蔬菜、带学生。如今,山东援藏干部已经轮换了五批,老张却是三年过后又三年,在白朗干了15年,换来了一个蔬菜满棚、瓜果飘香的新白朗。

CgrZE10-SsuAFgszAAEB01YMZvM645.jpg

张际明入藏15年推广大棚种菜技术,目前白朗已有大棚5700多座,蔬菜产业成为白朗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隶属西藏日喀则市的白朗县,原本也像西藏众多县城一样,名不见经传。可近些年,白朗县因蔬菜生产闻名遐迩。“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白朗县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气,要得益于一个叫张际明的种菜好手。

2000年,张际明带着媳妇韩作英离开老家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成为一名援藏技术人员。搞大棚、种蔬菜、带学生。如今,山东援藏干部已经轮换了五批,老张却是三年过后又三年,在白朗干了15年,换来了一个蔬菜满棚、瓜果飘香的新白朗。

从山东到西藏,只为当地群众吃上新鲜蔬菜

谈起自己的进藏经历,张际明仍觉得恍如隔日。15年前,他和妻子还在老家,因为自己有种菜的手艺,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有一天,村支书的突然到访让这个农家汉子陷入了沉思。

原来,时任白朗县委书记的援藏干部时文进去济南历城区考察蔬菜种植,一下子就相中了老张的种菜技术。“市里希望能找一批技术员到西藏帮着种菜,你的技术好,去那里试试吧,也算给咱村争光了。”村支书语重心长地说。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际明最终决定带着妻子去西藏看看。“当时觉得,实在不行干一年就走。”老张憨厚地笑着说。彼时,青藏铁路尚未通车,老张和妻子坐火车先到西宁,然后改乘汽车去西藏。“走一路,吐一路,胆汁都快吐出来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曾让老张想打退堂鼓,但最终还是来到了白朗县。

作为“西藏粮仓”日喀则市的一部分,白朗县生产的青稞远近闻名,可提起蔬菜就没有多少底气了。藏土豆、牛羊肉和青稞面被称为西藏农牧民群众餐桌上的“老三样”。很多内地普通的蔬菜,当地农牧民群众别说是吃,就是见都很少见到。“其实,这里虽说海拔比较高,但土壤比较适合种蔬菜。”看到白朗的条件,张际明暗下决心,要让农牧民群众吃上新鲜的蔬菜。

晚上没有电,夫妻俩就用蜡烛来照明,这种情形大概持续了一年。工资低,加上条件恶劣,同来的技术员陆续踏上了返乡路。想起老支书的话,张际明咬咬牙,和妻子商量后,最终决定留下来干出个样子。

对于高原反应,老张两口子放慢脚步,学着一点点地适应当地气候。“走路不要跑,吃饭不要饱,喝酒一定少。”老张总结了自己的窍门。现在,他和妻子早已适应了高原气候。

从起步到壮大,育苗基地蔬菜水果种类日益繁多

在山东省援藏干部的努力下,白朗县原本已经有了50座大棚。但由于掌握不好种菜技术,蔬菜长势较差,形成不了规模。张际明了解到情况后,对大棚进行了改造,并从山东引进了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种子进行试种。

西藏的阳光照射强、昼夜温差大。为此,白天时常要为蔬菜苗盖上遮阳网,晚上则要在苗的上方铺上棉被。为了检查温室内的温度,老张上、下午都要亲自去看。“有时候夜里12点不放心,还要再到大棚里走一遭。”

试种成功后,老张所在的育苗基地以每棵苗5毛钱的亏本价格出售给当地农牧民进行推广。“每棵苗的成本是一块五,我们象征性地收点钱,是为了让农牧民珍惜蔬菜苗,回到自家的大棚里好好莳弄。”张际明说。

为了提高菜苗的成活率,培养的土壤都是从济南配制好运过来的。“每年发一批过来,大概40吨,里面有树叶子、玉米秸和珍珠岩。”

如今,育苗基地里已经有90余种蔬菜、花卉和十几种水果。从特长蛇豆、太空青椒、进口西红柿到火龙果、草莓可谓应有尽有。“这个是剑兰,现在能生产20多个品种。那个是西红柿,含糖量高达18%,长得像树一样高。”老张从一大堆种子包里拿出几袋如数家珍般介绍。

打开一个写着“草莓”的大棚,张际明快步走进田里摘草莓。“尝尝,这都是纯天然无公害产品,甜得很哩!”咬一口草莓,果真如老张所言,汁多味甜。草莓35元一斤,仍然供不应求。

手把手地教学,成就白朗县的蔬菜产业

1月18日上午,张际明带着白朗县巴扎乡的十几个农牧民群众给种子分类、给菜苗浇水。下午,他又带着学员去栽种藏红花。两棵红花苗之间的间隔多少,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指导这些专程来这里“取经”的人们,让他们真正掌握技术。

这些年来带了多少学生?张际明坦言,数不过来。最开始,是他骑着自行车下乡,给农牧民做工作,让他们建大棚、学种菜,常常是碰一鼻子灰,有时干脆被轰了出来。而现在,尝到甜头的老百姓,除了来育苗基地学习种植技术,遇到问题还主动来基地找他。

为了鼓励农牧民群众过来学技术,基地除了中午管一顿饭外,还会给予来基地学习的人误工费,每个人一个月能够拿到1200元。穷达今年32岁,已经在这里学了两年。他家里建起了三座大棚,每个大棚一年就可收入一万元。“往年出去打工,人很累,离家也远。现在回来种菜,在家里就能挣到钱。”穷达说。

现在,整个白朗县已经有了5700多座大棚,生产的蔬菜、水果,农牧民除了满足自家的食用外,还能让基地收购一部分,销往日喀则市区和周边十多个县。一年一度的“白朗蔬菜采摘节”也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白朗县的蔬菜产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5年的高原种菜生涯,让老张自己都觉得意外。“我也没想到,自己一呆就是十几年。”张际明说,自己进藏时还是一个小伙子,如今也是头发半白的人了。

去年第六批援藏干部结束任期回山东,张际明自己原本也打算回去的。“济南新搞了一个大型农业产业园,要我过去做技术主管。”没想到,第七批援藏干部、新来的书记再次把他留了下来。“起码要干到后年7月份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维吾尔族青年的秦腔缘    下一篇 夫妻携手守护火情瞭望台23载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