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地震废墟里,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数十条生命

“有人吗,能听到我说话吗?”每到一处废墟,王念法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他与死神的一次决战,胜负所系的则是废墟下的一个个生命。

20.jpg

35摄氏度的太阳底下,一个黑衣汉子正低头使劲儿搬挪着一块大预制板。听到叫他,抬头冲我们腼腆一笑,他黑红的脸膛上,一道汗水正顺着竟有些微微花白的鬓角流淌下来。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朴实又略显羞涩的山东汉子曾是“身经百战”、从死神手中“抢”回数十条生命的抗震英雄,是执行过国内外众多搜救任务的救灾急先锋,更是培养了数千人次、理论技术“多面手”的救援专家。而他,出生于1980年,只有34岁。

目录

“因为废墟下,有生命”编辑本段


“有人吗,能听到我说话吗?”每到一处废墟,王念法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他与死神的一次决战,胜负所系的则是废墟下的一个个生命。

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汶川、海地、青海玉树、舟曲、新西兰……究竟参加过国内外多少场救援行动,他没有算清过。但他独独记得的,却是自己错过的那次日本地震救援。

原来,在日本地震发生时,王念法已先一步投入到新西兰的地震救援现场。2011年3月13日上午,中国国际救援队登机奔赴日本灾区,而王念法则是一个小时之后走下从新西兰回国的飞机。“就差一个小时,没能赶上去日本的班机。”直到今天,王念法还在为此遗憾。要知道,当时的他,已在新西兰的废墟上奋战了整整十天十夜!

“生命至上,多救一个是一个。”在每一次救援行动中,任何一个废墟下的声音王念法都仔细留意,决不放过,仅在汶川地震中,王念法就亲手救出13个生命,而与其他队员配合救出的有49名之多。

2011年,在赴新西兰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分配到的任务是在新西兰国王教育学院实施救援。这座大楼属于垂直坍塌,里面的受困者根本没有任何生存空间,其中掩埋着许多中国留学生。“我们就是希望能完完整整找到遇难者的尸体,但无奈天不遂人愿。”王念法说,大楼坍塌后,随即因瓦斯爆炸引发大火,把很多受困者直接烧成了骨灰。在这种困境下,王念法没有放弃,他带领其他队员清除废墟,像考古专家一样,用筛子把混杂在砖块中的骨灰一点一点地筛出来,整整齐齐放在袋子里,交给守候在废墟前的亲人……

“面对死亡,是每一个救援队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救援就意味着在死人堆儿里找活人。”王念法说。在海地搜救手记中,他写道:“其实,我是非常不愿意告诉任何人我是干什么工作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总是与地震、房屋倒塌、人员被埋等悲惨场面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天灾有谁能阻挡左右呢?我们能做的,唯有以百分之一的希望,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废墟下,有生命。”

“唯一能做的,就是报喜不报忧”编辑本段

何红卫是王念法多年的老战友,他告诉记者,地震现场上,不管是钻废墟,还是爬高楼,第一个往上冲的,一定是王念法。

地震救援这一高风险的职业对人有着极高的要求,体能是基础,技术是保障,但最关键的,是勇气。每一处地震现场,无不断石瓦砾横飞、燃气管线密布,在余震不断的威胁下,随时有着被掩埋、被炸伤的危险,而在搜救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遇难者尸体,更是持续挑战着援助者的心理防线。

汶川地震救援中,王念法曾在废墟下发现了女孩马小凤。由于有桌椅的保护,马小凤并没有受伤。但当时她身上的桌椅早已不堪重负,多待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危险。王念法让其他队员在废墟外配合自己,他则将身体蜷缩在一面相对坚固的预制板下,用手一点一点将废墟清理出一个20厘米高的通道。由于无法完全钻到里面去,王念法便想到用梅花桩的方法来支撑废墟,他耐心地教女孩用输液导管来丈量废墟内的高度,请外面的队员帮着锯木头……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当时余震不断,在那个狭小的通道里,我随时都可能和马小凤一起被埋在废墟里。”王念法回忆说,“但我知道,自己绝对不能慌,更不能怕,稳住才能救人。”最后,5个梅花桩被他一一立好,通道被打开,马小凤成功获救。

记者注意到,在他办公桌下总是放着一个救援背囊。只要执行任务,王念法每次都是抬脚就走。速度最快的一次,6点半来的通知,7点半王念法和队员们已经集合完毕,8点半队伍整装出现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

王念法曾经的队友步兵告诉记者,作为老大哥,王念法曾教他,“要出任务别打电话,就发条短信,只要一打电话,就放不下了。”一条短信也只有三个字:有任务。按完发送键后,他立刻关掉电源,把手机丢到行李里,再不打开。

他没有时间让自己沉浸在一些情绪里,“每次从接到任务到正式离开就几个小时,而在这几个小时中,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包括检查个人装备,了解当地灾情等等。这不容许你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家人的沟通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报喜不报忧。”

“当了教官,地震救援成了我的专业,一身功夫平时也得施展,我算是找到归宿了!”说起救援培训的日常工作,寡言的王念法变得眉飞色舞起来。

 

苦干练出“多面手”编辑本段

 地震救援是一个综合学科,身为专业的救援人员,要身负高效的体能、灵活的运动技巧、丰富的结构力学知识、关键的急救医学常识和心理学常识。王念法就是这样一个“百变金刚”。

 “他这一身本领,一半来自于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另一半要归功于他的埋头苦练。”基地主任贾群林告诉记者,芦山地震救援现场来回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常人要走3个多小时,王念法带着一身几十斤的装备2个多小时就能走完。

 21岁时,王念法被选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第一批成员,艰苦的专业训练就此开始。废墟上一栋与地面呈19度角的斜楼,王念法进去如履平地,嗖嗖几下,便可直达楼顶。废墟之间一块直径40~50厘米的狭小缝隙,王念法仿佛有“缩骨术”,可以潜入其中。打开装备库,8大类300多种2000余件救援装备,王念法熟练操作。

 作为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王念法深知自己学习理论的基础并不好,因此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王念法有自己收藏的宝贝,那就是20多本整整齐齐的救援日志。里面仔仔细细记录着每一次救援任务的时间、地点、方案、救援过程,密密麻麻地画着各种图表、小人和废墟图形和破拆路径,里面详细记述了他所学习到的结构力学、医疗和心理知识。

 每一次专业救援培训,都有废墟操作和演练课程。为了达到真实灾后效果,王念法和同事们苦心琢磨,经常在沙石瓦砾中一待一天。北京36摄氏度的夏天,模拟废墟中的温度却高达60多摄氏度,王念法身着密不透风的救援装备,依然一头钻进去设计废墟结构,出来时浑身如水洗,几近虚脱。

 在学员眼里,王念法是个严厉的近乎不近人情的教官,但他有自己的道理:“现场救援,人命关天,技术上稍有闪失就要付出血的代价,咋能有半点马虎!”

   

做完整的救援编辑本段

 王念法说他最见不得的不是死亡,而是救援的途中,看到那些家境贫苦的人们,因为受难,雪上加霜。他说:“我也是农村出身,7岁下地给牛打草,知道吃苦的滋味,看到灾民就想到了家中爹娘,心里就更加难受了。”

 2008年汶川地震,在新建小学的废墟中,王念法救出了7岁的王佳琪,从此,小佳琪与母亲和王念法便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因地震受伤的后遗症,小佳琪的眼睛出现了严重的视力障碍,急需救治,但本就穷苦,地震更是让这个家庭一贫如洗。此时,小佳琪和母亲找到了北京的“王叔叔”。

 “孩子既然找到我,就是对我的信任,这个忙我一定要帮。”把母女俩接到北京,联系医院,高昂的医药费却让王念法犯了难。“钱我确实出不起,但这个忙得帮到底。”心急如焚之时,他向培训部领导说明了情况。在搜救中心的支持下,王念法多方奔走,最终小佳琪在医疗费全免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接受了手术治疗,并获得了一系列的资助,得以重见光明。

 如今,王念法的手机里还存着十几条汶川灾区孩子端午节给他发来的祝福短信,翻看起来,他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我觉得,救援不只是一时一刻把人从废墟中救出这么简单,还应该考虑如何帮他们在活下来之后继续生活,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救援。”在采访现场,他对记者说出了自己对于“救援”的理解。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这两位老人义务为社区修路长达10年    下一篇 张玉磊:"老坦克"转行干侦察,200天上演潜行追击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