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一座寨子守护一座“红军桥”

1934年12月14日上午,一支红军先遣部队抵达少寨,发现河上的小木桥破旧不堪,而且桥板已被敌军抽走,无法承载大部队通行。正准备向当地群众求援时,发现整个寨子只剩下几位老人。

桥面斑斑点点,青苔悄悄爬上碗口粗的圆木桩。河水湍急,任凭浪花拍打,这座坐落在贵州黎平县高屯村少寨的老木桥(见图),历经85年风雨,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1934年12月14日上午,一支红军先遣部队抵达少寨,发现河上的小木桥破旧不堪,而且桥板已被敌军抽走,无法承载大部队通行。正准备向当地群众求援时,发现整个寨子只剩下几位老人。原来,在红军抵达前,国民党反动派放出“赤匪”风声,吓得老百姓纷纷躲进山洞。

“不要怕,我们是工农红军,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尽管衣衫褴褛,却说话和气、举止文明,丝毫不像打家劫舍的匪徒,老人们断定,来的不是坏人。午饭后,村民们陆续回到寨子,卸掉家里的门板,砍倒山上的大树,他们要为红军搭起一座新桥。

河水冰冷刺骨,场面热火朝天。年轻力壮的老乡和战士们泡在水里打桩,老人们则在河滩上生起几堆篝火,招呼大家上岸取暖……军民齐心,其利断金。短短半天时间,一座高3米、宽1.3米的木桥建了起来。傍晚时分,大部队顺利过河。

“把身上的棉衣泡进水里,捞起来就往火上扑,就这样保住了我们的砖瓦房。”从小听父辈讲故事的吴锡焰已听得耳熟能详。当晚,一位年轻战士不慎引发火灾,尽管全体将士奋力扑救,大火还是把寨子里的茅草屋烧得所剩无几。

第二天一大早,红军挨家挨户上门道歉,并从微薄的军饷中挤出银元,照价赔偿给受灾群众,“如果革命取得了胜利,我们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就在同一天,中央红军胜利夺取黎平城。3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城里召开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这次会议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遵义会议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部队离开后,少寨群众为木桥取名“红军桥”,并定下寨规好好保护它。“16岁开始过来打下手,我也记不清自己修过多少次桥,所有工序都干过。”前些年,吴锡焰自掏腰包,特意请人在桥头立下一块石碑,刻上了木桥的名字。他说:“要让后辈记住它的来历,让这笔宝贵的红色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如今,在木桥下游200米处,建起了一座能跑汽车的公路桥。而老木桥的使命没有结束,在它的见证下,红军当年留下的承诺,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他与“核”共舞26年,连续56000步操作“零”失误    下一篇 大把吃药、勒坏两条“止痛带” 他身患胃癌强忍疼痛出色完成多项维和任务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